68035 World Bank Office, Beijing www.worldbank.org/china www.worldbank.org.cn 中国经济季报 2012 年 4 月 《中国经济报告》旨在分析中国经济近期的发展变化,展望未来经济前景,并提出当前的 主要政策挑战。本期报告在 Klaus Rohland、Sudhir Shetty、Bert Hofman 和 Ardo Hansson 的 总体指导下,由 Philip Schellekens(团队负责人)和万晓莉, 通过与刘小帆、Philip O’Keefe、 王德文及赵敏的合作完成。非常感谢东亚及太平洋减贫和经济管理局各位经济学家的意见 和建议,也非常感谢陈建青、陈天舒、李莉、欧阳利和王焰在本报告的撰写和发布过程中 所给予的支持。本报告的研究发现、解释及结论未必反映世界银行执行董事或其所代表的 政府的观点。本报告所分析的情况截止 2012 年 3 月底。 若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联系: Philip Schellekens (pschellekens@worldbank.org) 概 要 近期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正处于逐渐放缓的态势。疲软的全球经济加上紧缩的国内政策,使得中国的 GDP 增 长率从 2010 年的 10.4%下降至 2011 年的 9.2%。由于中国出口的放缓要快于进口的放缓,欧元区 经济缓慢增长和美国经济复苏乏力限制了净出口对 GDP 增长的推动作用。紧缩的国内政策形势抑 制了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方面的投资。但是,由于消费者信心未减,居民收入也持续 增长,消费增长仍然比较强劲。。 作为 2011 年政策关注重点的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随着一次性涨价因素的减弱, 食品价格通胀开始回落,非食品通胀也随着全球和国内经济放缓而有所缓解。工资增长仍然保持 强劲势头,但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快速增长抑制了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抑制通胀的努力导致了 货币和金融环境的紧缩。 在此情形下,国际收支状况有所弱化。由于制造业出口的放缓和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今 年初贸易平衡出现逆差。外商直接投资也因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减弱。这些情况进而抑制了外汇储 备的增长,以及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升值的步伐。 经济前景 周期性疲软预计将会是近期经济前景的主旋律,预计 2012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 8.2%,2013 年为 8.6%。随着消费增长的略微放慢(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基数效应)以及投资增长的急剧减 速,内需将为 2012 年的经济增长贡献 8.4 个百分点。世界贸易预计将保持疲软态势,因而外需将 使经济增长降低个百分点。预计未来经济将会出现较为温和的反弹,原因在于这些趋势可能还会 继续影响到 2013 年。 绝对和相对价格的调整已开始发生。随着增长的放缓,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以及房地产市 场的持续降温,2012 年的通货膨胀将回落至 3.2%左右。由于依赖于大宗商品的进口价格增速放缓 将会大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价格的增速放缓,因此中国的外部贸易条件将会得到改善。如果疲 软的外部环境继续影响出口量和出口价格,那么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会放缓。 经常项目顺差预计将会略有改善,2012 年将上升至占 GDP 的 3%,2013 年为 GDP 的 3.3%。贸 易条件的改善会抵消出口乏力和进口强劲所导致的贸易收支疲软。随着 2013 年贸易额的恢复以及 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贸易顺差也将有所扩大。尽管有持续的净资本流入,但外汇储备的增长 速度将会放缓。 尽管我们的主要预测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会逐步放缓,但是有两个下行风险值得注意。随着对 金融市场担忧的减弱,一个关键性的外部风险是高收入国家抵御经济加剧下滑的能力。经合组织 国家需求的进一步减缓很快便可牵动东亚的生产和贸易链,而中国在这一网络中正发挥日益重要 的核心作用。从国内来看,主要的下行风险来自于现行的房地产市场调整举措,虽然目前为止这 些措施已开始令房地产市场有所调整。 中国长期前景将主要取决于能否很好的解决那些关键的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挑战。随着传统 的经济增长引擎的减弱,GDP 增长会逐渐放缓。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推动力预 1 计会减弱。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也将出现重大的人口结构变化,老年人口赡养率将会上升,而 劳动力比例则很快会出现减少。随着第一轮改革所带来的效率提高的逐渐减少,以及与高收入经 济体的技术差距缩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可能会放缓。除此之外,政府会加大政策力度以实现 依靠消费和服务业拉动的经济再平衡,这不仅会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还会减慢经济增长的速度, 但却是更高质量的增长。 这些结构性趋势将会逐渐带来深远的影响。一些说明性的情景分析认为,在大约 20 年的时间 内,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从近期的 10%下降到 5%,期间还会伴随着出现重大的结构性转型。 工业和投资对 GDP 的重要性将减弱,而服务业和消费的份额则会升高。在城市化持续推进、收入 差距不断缩小以及能源密集度不断降低的推动下,发展的质量将得到改善。 政策重点 近期中国面临的政策挑战是,实现软着陆以保持经济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出现的经 济放缓是件好事,因为它反映的是在潜在增长率也出现回落的情况下,高于潜在增长水平的经济 增速的放缓。尽管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前景依然乐观,但也存在对于增长减速过快的担忧。不 过,中国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可以应对下行风险的出现。反周期应对措施的任务主要应该落在财 政政策上,但考虑到主要风险正在从通货膨胀转向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立场的微调也是可以的。 政策应对措施的制订必须小心谨慎,要考虑到长期的效果和目标。相对于之前的情况而言, 今后的财政刺激措施最好能够减轻信贷增发的力度,减少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并降低基础设施 建设的导向。促进消费的财政措施,应该成为政策的重中之重(譬如针对性的减稅,社会福利支 出及其他社会性支出)。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进一步微调以放松信贷,鉴于实际利率已经比较宽松, 调整基准利率的措施最好留待于出现经济下行的情形。虽然现有的行政手段有助于房地产市场降 温,但最好还是能够出台有助于提高资本成本、扩大投资机会的市场化措施。 中国在更长期里的挑战是要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鉴于经济结构性减速的预期,中国需要从 根本上加强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活力,从而确保人均收入保持健康的增长;其次,考虑到在快速增 长和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经济、社会、环境和外部不平衡性,有必要将重心从增长的速 度转向发展的质量。 应对这些长期挑战绝非易事。的确,仅有少数国家得以在二战之后突破横亘在中等收入和高 收入经济体间的“玻璃天花板”。随着中国的竞争优势逐渐从低成本产业转向以创新为支撑的高 价值领域,应采取一些新的措施以保持其竞争力的可持续性。随着经济增长与贫困发生率的相关 性逐步减弱,新的方式也会有助于进一步减少贫困。同样地,采取新的战略也会有助于实现绿色 增长和保护环境。 政府“十二五”规划支持这些发展方向,并且勾勒出有关结构性改革的宏伟议程。最近,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撰写的《2030 年的中国》报告,便是以这些战略方向为基础, 提出了如何实施相关战略的一些想法。 2 由于全球经济的走弱和国内政策的收紧,中国经济正处于逐渐放缓的过程之中。中国的 GDP 增长率从 2010 年 10.4%的水平略降至 2011 年的 9.2%。早先刺激性政策的退出,再加上房地产市 场调控措施,使得投资需求放缓,同时外部形势的变化也抑制了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然而, 稳固的劳动力市场基础、持续的消费者信心和实际收入的不断增长令消费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势头, 从而缓解了投资和净出口放缓对整体经济活动的冲击。宏观政策一开始采取紧缩的政策态势,以 应对一般性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通胀,但在年底随着政策重心向保增长方面转移,宏观政策有 所放松。 全球各地经济状况表现不一 高收入国家疲软的经济表现继续影响着全球经济(图一)。2011 年,高收入经济体的经济增 长率降至 1.6%,这几乎只有上一年的一半。欧洲的经济增长还是乏善可陈,增长率为 1.6%,与 2010 年大致相当。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较为突出,从 2010 年 3.0%的水平下降到 2011 年的 1.7%,而日本则因地震和海啸所造成的破坏而陷入负增长 0.9%的衰退之中。 与此同时,发展中经济体显示出更为强劲的增长,但增长速度在放缓。几个主要发展中国家 的增长开始减缓,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为抑制通胀压力而实行了紧缩政策。就除了中国和印度以外 的整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经济增长率从 2011 年 7.3-6.0%的水平下降至 5.5-4.4%的水平。东 亚及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经济体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增长速度达到 8.2%,但如果不把中国计算 在内,那么增长速度就降至 5.2%(这就与其他地区的情况更加接近了)。 临近 2011 年年末,这种经济增长不均衡的现象变得越发明显。去年最后两个季度,随着消费 和工业生产的全面放缓,高收入经济体的经济情况显著恶化。随着失业率的不断升高(其中欧洲 地区最为严重),消费者信心遭受打击。一些高频指标显示,欧元区已经陷入经济衰退,而一些 国家财政危机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尽管 2011 年美国经济随着私营商业活动的增长实现 了扩张,但其增长势头始终比较弱。地震之后日本商业活动的复苏则带来了短暂的经济增长势头 的提升。 全球经济的低迷同样反映在全球贸易量和贸易价格方面。尽管从全年来看,全球贸易量增加 了 6.6%,但 2011 年的最后几个月出现了折合成年率的 8%的下滑。这其中的一半以上要归因于原 先就相当低迷的欧洲进口额出现了进一步的下降——事实上,同日本一样,欧洲的进口从未能恢 复到其在 2007 年的水平之上,这一点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全球贸易价格也同样随着经济形势的 变化出现了调整,尤其是在临近年末的时期。 尽管最近几个月市场情绪有所改善,但市场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美国传来一些正面的消 息,其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经济活动出现好转趋势,房地产市场出现复苏的早期迹象,而且虽 然失业率仍保持在 8.3%,但非农业就业在二月份有所上升。欧洲近几个月所取得的进展——其主 要做法是在出现危机国家进行改革和调整,采取措施在欧元区建立更强有力的财政治理框架,以 及欧洲中央银行的长期再融资操作,这些措施减轻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市场的信 心。但是,鉴于下行风险的增加,市场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并且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等高收入 大国的国债收益率仍旧处于较高水平。 3 图 1.全球经济形势 高收入经济体持续疲软, 自 2011 年下半年开始, 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放缓 工业生产开始趋缓 真实增长率(%) 工业生产真实增长率(%,3个月/3个月,季调年率) 10 15 50 8 40 6 10 30 4 20 2 5 10 0 0 0 -10 -2 欧盟 发展中国家(除中国和印度) -20 -4 美国 发展中国家 -5 -30 欧盟 -6 日本 -40 发展中国家 -8 美国 -10 日本(右轴) -5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e 2010 2011 2012 欧美的失业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欧洲的消费者信心减弱, 但日本和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有所改善 失业率(%) 消费者信心指数(1995=100) 12 140 美国 美国 11 欧盟 120 欧盟 10 日本 日本 9 100 8 80 7 60 6 5 40 4 20 3 2 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就进口需求方面,欧洲出现下滑, 大宗商品价格下降,非能源类商品所受影响尤为 日本仍处于低迷,而美国则出现增长减缓 严重 进口量(20071月=100, 季调) 变化率 (%,同比) 125 120 非能源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美国 120 欧盟 100 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日本 115 80 110 60 105 40 100 20 95 0 90 -20 85 -40 80 -6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资料来源:CEIC,世界银行研究人员的估算。 4 中国经济逐渐放缓 经济增长从高速回落 在外部低迷而内部紧缩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出现增长的放缓(图 2)。经济增长速度从 2010 年的 10.4% 减缓到 2011 年的 9.2%;季度数据显示,临近 2011 年岁末时,增长势头出现下滑。 外部经济的疲软,再加上由 2010 年快速扩张带来的基数效应,导致了出口需求增长的放缓; 据估计,2011 年的出口增长速度不足 2010 年的一半。尽管加工贸易趋缓,但进口需求放缓的幅 度要小得多。总体来看, 2011 年外部需求使得经济增长率减少 0.5 个百分点;相比之下,2010 年外需对经济增长有 1 个百分点的贡献度。 国内的紧缩政策抑制了投资的增长,但这方面的效果被稳健的消费所抵消。据估计,投资增 长(过去十来年 GDP 增长的主要动力)速度从 2010 年 12.1%的水平降至 2011 年的 10.3%。依赖 于信贷的私人投资受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其他紧缩的谨慎监管措施影响最为明显。 随着以大型基建投资驱动的刺激、支持措施的退出,公共投资也有所减缓。相比之下,消费增长 却仍稳健,在 2011 年增长 10%,与历史表现相当。尽管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但总体健康的劳动力 市场和持续的收入增长支撑了消费的增长势头。 近期的指标显示,经济情况喜忧参半。今年前两个月,零售额同比增长 14.7%,这远远低于市 场的预期,也低于去年 12 月份 18%的增长率。不过,考率到有春节效应,相比历史同期,今年头 两个月的增长速度仍较稳健——与金融危机之前的增速差不多,而且高于去年。今年前两个月的 工业产出增速放缓至 11.4%,相比之下去年 12 月份为 12.8%,但环比增速略有回升。工业部门利 润增速在二月下降至 1.1%(同比,3 月平均),这是自 2009 年中以来的最低值。虽然统计局公布 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在今年 3 月稍有改善,但季节调整后仍弱于 2 月,这一走弱与汇丰银行 公布的制造业经理人指数的走势相符,汇丰的数据显示总体指数在 3 月为 49.6,并且中小型企业 连续四个月接到的新订单数额均在减少。 劳动力市场更加宽松 伴随经济增长放缓而来的是劳动力市场的小幅转弱(图 3)。截至最新数据(2011 年第三季 度)显示,制造业就业率已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工业领域的就业增长自 2011 年第二季 度起开始减缓,但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在 2011 年全年均保持良好势头。这主要归因于房地产管理和 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所致,其中房地产管理需求因房地产的低迷预计会在随后几个月内趋缓。批 发和零售贸易领域的就业率持续增长,反映出国内消费的持续强劲。 劳动力市场的转弱是在前期市场供求紧张、城镇需求-供给比率处于历史高位的背景下发生的。 同样是截至 2011 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城镇就业仍然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但在全国尤其是沿 海地区已有所缓解。这主要反映在私营部门就业增长的放缓,而国有企业的就业仍然保持强劲。 5 图 2. 产出的变化情况 2011 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负,而投资需求的减弱被消 费的强劲增长所抵消 真实GDP增长率(%,同比) 对GDP增长贡献率(%) 16 20 净出口 投资 14 15 12 消费 GDP 10 10 8 5 6 0 GDP (同比) 4 GDP (季度环比,季调折 -5 2 年率l) 0 -1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09Q1 Q2 Q3 Q4 10Q1 Q2 Q3 Q4 11Q1 Q2 Q3 Q4 投资放缓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方面 与第一和第三产业相比,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在内的第二 表现得尤为明显 产业所受影响较为明显 真实增长(%,同比) 真实增长率(%,同比) 第二产业 70 固定资产投资 18 基建类固定资产投资 第三产业 60 16 房地产投资 第一产业 50 14 40 12 30 10 20 8 10 6 0 -10 4 -20 2 -30 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 尽管如此,第二产业 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放缓 仍保持其在名义 GDP 中的主导地位 名义增长(%,同比,3月平均) % % 100 50 15 利润 80 销售收入 48 14 60 46 13 40 44 12 20 42 11 0 40 10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20 38 9 第一产业(右轴) -40 36 8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世界银行研究人员的估算 6 图 3. 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第二产业的就业放缓, 城镇劳动力市场从之前供求比较紧张的情况 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 开始有所宽松 就业增长率(%,同比) 就业增长率(%,同比) % 增长率(%,同比) 第二产业 1.2 第3 6 6 2 季度 制造业 5 第三产业 1 4 第一产业(右轴) 0 4 3 0.8 2 -2 2 1 -4 0.6 0 0 -6 0.4 -2 -1 工业就业 (右轴) -2 0.2 -4 -8 城镇劳动力需求/供给比 -3 -4 -10 0 -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除低端劳动力之外, 随着生产率的稳步增长, 实际收入的增长整体呈放缓趋势 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仍然受到抑制 平均工资增长率(%,同比) 变化率(%,同比) 25 真实平均工资 20 第3季度 名义平均工资 农民工真实月收入 15 20 10 15 5 10 0 5 -5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 0 -1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与城镇居民相比, 尽管城乡差距仍旧较大,但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已经取得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更快 了稳步的进展 真实增长率(%,同比) % 按2005年购买力平价算日均收入在1.25美元以下的人口占比(%) 城镇/农村 (右轴) 3.5 90 亚太区 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13 80 农村家庭人均净收入 中国 3.4 70 全球 11 60 全球除中国 3.3 9 50 40 3.2 7 30 3.1 20 5 10 3 3 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世界银行研究人员的估算。 7 除了低端劳动力市场之外,实际工资增长减速。虽然 2011 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放缓抑制了 工资上行的压力,但名义工资增长整体保持强劲。实际工资增长由于 2011 年的通货膨胀而出现明 显减速。有意思的是,由于对低技能工人的需求仍比较强劲,低端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强劲增长— —这一趋势自 2009 年年底就开始显现。2011 年,农民工实际工资增长超过了 11%。经济周期性 的波动加上内陆省份的发展,以使得内陆地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增强。无论如何,劳动生产率的 持续稳步提高,使得单位劳动力成本仍可控。 农村收入增长保持强健势头。尽管农村地区的通货膨胀率较高(接近 6%),但人均纯收入涨 幅仍超过 11%。相比之下,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要低大约 3 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城 镇收入对当前的经济放缓更加敏感,以及农村地区财政支出的扩大。即便如此,城乡差距仍然较 大,城镇地区的平均收入比农村地区高出约 3.1 倍。尽管在消除贫困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贫困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官方数字显示农村贫困人口达 1.28 亿(在政府将农村贫困线从原先 的 1276 元调整至 2300 元后,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 2700 万升至 1.28 亿;这一调整是一项可喜的 发展)。 房地产市场走弱 随着一系列紧缩措施的实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出现明显下滑(图 4)。自 2010 年 4 月起,为住宅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各项措施陆续出台,其中包括提高交易费,严格对住房抵押贷款 的资格要求,以及对房地产价格、购买和融资的行政限制。除此之外,还从供应方面采取措施, 推出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因此,成交量从 2011 年的第三季度起剧烈下滑—— 一线城市相较于前 一年减少了 20%,而在进行房产税试点的重庆,成交量下降高达 50%。 房地产价格也相应下降——但商业地产市场以及受调控措施影响较小的住宅地产市场仍然价 格坚挺。一线和二线城市的住宅市场自去年 10 月份起出现价格下降。截至今年 2 月份,房价下降 已经蔓延到国家统计局监测的 70 个大中城市的一半以上。三、四线城市的住宅性房产市场由于调 控力度不及大中城市,房价仍然上涨较快,但涨幅缩小,商业地产市场也是这种情况。当局于去 年 10 月宣布,将会对更多城市进行房地产调控。 房地产投资明显放慢。随着住宅市场的降温,开发商开始面临资金压力。由于有之前盈利基 础,这些压力并没有转化成系统性危机,但这些因素再加上有关房地产调控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的预期,的确影响房地产的盈利状况,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影响程度是自 2008/2009 年最为厉害 的。经过季节性调整的新开工面积(这是房地产投资的一个主要领先指标),与上一季度相比减 少了一半以上。但是,2012 年前两个月,房地产投资出现意外反弹,根据“搜房”的统计数据, 今年 2 月许多大城市的房地产交易量也有所恢复。 名义价格方面的压力减缓 通货膨胀水平先升后降 消费者价格的通货膨胀率在 2011 年达到很高水平,但如今已远低于其前期高点(图 5)。消 费者价格的通胀率从 2010 年初的 2%的水平上升至 2011 年夏的 6%以上。从经过季节性调整的数 据来看,通货膨胀率从 2011 年 7 月份开始减速。2011 年全年的通货膨胀率达 5.4%,比年初设定 的政策目标高出 1.4 个百分点。 8 通货膨胀的变化很大一部分要归结于食品价格的波动。三分之二的消费者价格通货膨胀与食 品有关,这是食品价格的通货膨胀率高(2011 年为 11.8%),以及食品在消费篮子中的权重较大 (据估计,2011 年初为 31%)所造成的。起初,蔬菜和水果价格推动食品价格的上涨,后来猪肉 价格因周期性影响(即“猪周期”)和局部疫情爆发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食品价 格上涨的幅度从 2011 年 9 月起开始回落。 图 4. 房地产市场的情况 最近几个月,销售面积和开工面积的增长急剧放缓 全国房地产价格普遍走软,房价下降的城市数量增多 增长率(%,环比,季调折年率,3月平均) 占比 房价环比不变城市数量 房价环比增长城市数量 房价环比下降城市数量 300 100% 已销售面积 90% 250 开工面积 80% 200 70% 150 60% 100 50% 50 40% 30% 0 20% -50 10% -100 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1-1 2011-4 2011-7 2011-10 2012-1 由于房地产调控,大中城市住宅房地产价格调整幅度最大 因此,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急剧下滑 房价名义增长率(%,年初至当月平均,同比) 真实增长率(%,同比,3月平均) 26 70 21 60 50 16 40 11 30 6 20 1 10 0 -4 -10 40大城市住宅 房地产投资(国有企业) -9 其他城市住宅 -20 房地产投资 商业 -14 -3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料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世界银行研究人员的估算。 由于 2011 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大宗商品价格走软所带来的影响,非食品的通货膨 胀率也出现回落。 这些变化格局也大致反映在生产者价格的变化方面。随着宏观政策的收紧,从 2011 年第三季 度起,国内经济的放缓导致生产者价格回落。由于中国经济对能源和非能源类大宗商品的依赖性, 生产者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越来越紧密相关。 最新数据显示,通货膨胀正在进一步放缓。2 月份的消费者价格通货膨胀率为 3.2%,这是过 去 20 个月的最低水平。2 月份食品价格的通货膨胀率仍保持在 6.2%的较高水平;生产者价格通货 膨胀率继续回落,2 月份为 0%。 9 图 5. 物价的变化情况 消费者价格先扬后抑 食品价格推动消费者价格通货膨胀率的涨落 变化率(%) 对通胀贡献率(%) 25 10 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 食品 居住 20 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季调折 8 其他 年率,3月平均) 15 6 10 4 5 2 0 0 -5 -2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生产者价格明显走弱„„ „„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一致 变化率(%) 变化率(%,同比) 变化率(%,同比) 25 20 80 20 60 15 15 10 40 10 5 5 20 0 0 0 -5 -20 -5 -10 -10 工业增加值 -40 -15 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 生产者价格指数(环比,季 -15 中国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 -60 -20 调折年率,3月平均)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右轴) -25 -20 -8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世界银行研究人员的估算。 货币和信贷增长放缓 2011 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政策环境是收紧的,但到年末出现政策逐步放松的迹象(图 6)。 为抑制货币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压力,2011 年中国 6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上调了三次。 另外,还对信贷额度进行了调整,并加强了监管,特别是对银行表外业务。随着政策着眼点逐渐 从抗通胀转向保增长,去年底的政策立场已开始有所缓和,并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随后,2012 年初又降低了一次。 紧缩政策对货币和金融环境产生了立即的影响。货币和贷款增长呈放缓的态势,去年新增人 民币贷款未达到 2011 年初设定的 7.5 万亿元的上限目标。全社会融资总额减少 10%以上。由于传 统的信贷被紧缩,中小型企业和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因此银行表外业务 保持了坚挺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2011 年前 3 个季度的委托贷款同比翻了一番多。但是,由于 非正式借贷市场问题频出,监管层对表外业务进行了更严格的监管,全年的委托贷款增长被控制 在 15%的范围内。房地产贷款也随着房地产调控而出现疲软。 10 从最近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到,由于对外贸易和增长的放缓,紧缩政策力度开始逐步放松。 去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随着政策的放松和总体信贷环境的改善,人民币贷款规模有所加快。 2011 年最后两个季度,外汇的流入趋弱,导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对冲操作而注入的流动性减少。 尽管更为困难的外部环境抑制了基础货币的增长,但存款准备金率的放松却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此外,也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银行的放贷能力,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信贷增速的放缓对银行体系的盈利状况和稳健性所造成影响有 限。银行体系这种明显的可以抵御负面影响的能力,得益于前期资产负债表的扩张、稳定的利差 以及表外收入来源所带来强劲的收入增长。由于利息收入的重要性,信贷增长放缓对这些缓冲因 素造成了一些影响。2011 年最后两个季度商业银行的净资本回报率下跌了 2 个百分点以上。非利 息收入的增长也有所放缓。不良贷款数据方面的数据显示,不良贷款呈下降趋势,但在 2011 年第 四季度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是,信息方面所存在的空白和缺陷削弱了对银行体系的杆杠、或 有债务、表外头寸、跨境和行业敞口等方面的准确评估1。 国际收支状况趋弱 贸易顺差跌至 2006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图 7)。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制成品的出口拖累了出 口。尽管来自所有市场的出口需求都出现疲软,但其中以欧盟的需求放缓最为突出。虽然中国经 济增速放缓,但由于对大宗商品的大量需求,进口需求仍相对强劲。大宗商品价格在此期间有所 下滑,但进口量的上升仍然使得原材料和矿物燃料的进口在推动总的进口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 年,大宗商品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 30%,而上一年这一比重为 20%。 近期的数据确认了对外贸易的弱势。 2 月份中国出现过去二十年来的最大贸易赤字,达 310 亿美元;进口增加了 40%,而出口的增长仅约为进口增速的一半。然而,这些数字并不完全反映 中国外贸的真实情况,原因在于今年中国的农历新年在 1 月份。但是,今年 1 月份和 2 月份总的 贸易赤字仍达 42 亿美元,远高于 2011 年同期的赤字(8 亿美元),也是自 2004 年以来的最大赤 字水平。 贸易顺差下降的同时,其他国际收支流入也有所走弱,这抑制了汇率的升值速度和外汇储备 的增长。2011 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升值了 4.9%。由于 2011 年下半年美元相对其他多种 货币出现大幅度升值,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幅度更大(相对于贸易加权的一篮子货币而言)。 外汇储备的增长从 2011 年第 3 季度开始大幅放缓,2011 年第 4 季度的最新数据显示,外汇储备 减少了 210 亿美元(考虑了约 320 亿美元的因资产价格和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效应之后)。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2011). 11 图 6. 货币和金融方面的情况 货币和借贷增长放缓 实际利率仍然比较宽松 变化率(%,同比) % 35 5 4 30 3 25 2 1 20 0 15 -1 -2 10 广义货币(M2) -3 5 人民币贷款 -4 0 -5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注:此处实际利率定义为 1 年期存款利率减去通胀率 尽管社会融资总规模下降, 在贷款总额中占据较大份额的房地产贷款增长急剧放缓 但表外信贷持续扩张 变化率(%,同比) 占比(%) 70 23 房地产贷款/总贷款(右轴) 2011 对房地产业贷款 22 银行贷款 60 对房地产开发商贷款 房地产抵押贷款 21 2010 银行可承兑票据 50 20 公司债净融资 40 19 2009 委托贷款 30 18 非金融企业股权融资 2008 17 其他 20 16 10 2007 15 人民币,十亿 0 14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世界银行研究人员的估算。 12 图 7. 国际收支方面的情况 出口增长放缓,进口增长强劲 设备和制成品 是造成出口增长放缓的主要因素 美元(十亿,2000年价格,季调,双轴) 对出口增长贡献率(3月平均,%) 180 贸易平衡(右轴) 50 50 制造业成品 机器和交通运输设备 其他 货物出口 160 货物进口 40 40 140 30 120 30 20 100 20 10 80 0 60 10 -10 40 0 20 -20 0 -10 -3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来自所有市场的出口需求都出现疲软, 制造品的进口出现下滑,而大宗商品需求推高了进口的规模 欧洲的需求放缓幅度最大 出口真实增长率(%,同比,3月平均) 真实增长率(%,同比,3月平均) 60 50 东盟 欧盟 50 30 40 美国 日本 30 10 20 -10 10 -30 0 初级产品进口 制成品进口 -10 -50 2010 2011 2012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都出现升值 自 2011 年年中以来, 总的国际收余额有所下滑 指数(2005=100, +=升值) 人民币/美元 国际收支平衡,非季调,美元,十亿 140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 6 250 经常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 美元名义有效汇率 误差和净遗漏 1月 130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200 国际收支平衡 6.5 人民币/美元即期汇率 (右轴) 120 150 7 110 100 100 7.5 50 90 0 8 80 -50 8.5 70 -10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0Q1 Q2 Q3 Q4 2011Q1 Q2 Q3 Q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世界银行研究人员的估算。 13 经济前景 充满挑战的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它们将在近期以及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制约经济增长。在近期, 造成当前周期性下滑的国内外因素将继续影响增长速度。更长期来看,随着传统增长引擎的日趋 减弱以及整体经济向消费和服务业平衡,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对增长速度和模式的影响将会逐渐显 现。 外需趋软,内需收紧 今年全球经济活动和贸易还是会进一步趋软, 图 8 外部环境疲软和国内政策紧缩预计将影 在更长的一段时间也会持续保持相当低迷的状态。 响近期经济前景 鉴于欧洲经济现在已经处于衰退中,预计高收入 对GDP真实增长贡献率(%) 消费 国家总体来说将增长乏力,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 14 投资 净出口 的增长也会减速。因此,全球贸易不管从数量还 12 是价格上来说都会继续趋于疲软,从而影响中国 10 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8 6 中国目前国内对早前的经济过热作出的调整 4 很可能会持续,从而会对投资需求产生很大影响。 2 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些年经济刺激的 0 退出等政策措施的影响和中国政府给房地产市场 -2 降温所做出的努力。 -4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f 2013f 来源:统计局, CEIC 和世行估计。 结构性降速和经济再平衡 注: GDP 增长率列在柱图上方 随着中国传统的增长动力逐渐减弱,预计经济将在今后较长的时期里会出现结构性的增速下 降。过去,储蓄率高、资金和其他投入品价格低廉等因素及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政策推动了中国 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是由投资和工业拉动的。随着资本积累和劳动力重新配置带来的益处 逐渐耗竭,再加上劳动力数量随着人口老化而下降,今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 另外,由于过去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需要逐步解决,这意味着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经济将 作出调整。过去,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随之产生的各种结构性变化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带 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全球不平衡问题。解决这些不平衡会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带 来积极的影响。 周期性疲软将是近期的主要问题 2012 年增速会下降,随后将温和回升 我们预测的基线情景是,2012 年增长速度将降至 8.2%,2013 年又略微回升至 8.6%(图 8), 而 2011 年 11 月我们的预测分别为 8.4%和 8.3% (世界银行 2011)。自去年 11 月以来,外需减弱 和国内紧缩的影响更加明显,这两方面结合起来预计将使 2012 年增长下降的幅度加大。 14 表 1. 全球经济前景 除非另有说明,表中数据均为相对于上一年的百分比变化 最新估计和预测 (2012 年 1 月) 2009 2010 2011e 2012f 2013f 实际增长 全球 -2.3 4.1 2.7 2 5 3.1 高收入国家 -3.7 3.0 1. 1.4 2 欧元区 -4.2 1.7 1.6 -0.3 1.1 日本 -5.5 4.5 -0.9 1.9 1.6 美国 -3.5 3.0 1.7 2.2 2.4 发展中国家 2.0 7.3 6.0 5.4 6.0 除中国和印度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1.7 5.5 4.4 3.8 4.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7.5 9 7 8 2 7.8 7.8 除中国以外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5 6.9 5.2 5.5 5.6 贸易量和贸易价格 全球贸易量 -10.6 12.4 6.6 4.7 6 8 制成品出口单位价值 -6 6 3.3 8.9 -4.5 0.8 非石油类大宗产品价格 -22.0 22.4 20.7 9.3 -3.3 石油价格 -36.3 28.0 31.6 -5. -1.2 来源:世界银行(2012)。 中国 2012 年增长放缓的原因一是由于内需对增长的贡献减小,二是外需对增长的贡献继续为 负。2012 年内需增长将放慢,只为总体增长贡献 8.4 个百分点,大大低于 2006-2010 年期间 10.7 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2012 年外需将继续对增长作出负贡献,和上年一样将整体增长拉低 0.3 个 百分点,这也大大低于 2006-2010 年外需为增长贡献正的 0.5 个百分点的水平。 2013 年外部环境可能会有所改善,因此预计中国的增长速度会略有回升,但仍将低于潜在增 速。国内需求对 GDP 增长的贡献将略有改善至 8.5 个百分点。2013 年外需将有所回升,对 GDP 增长的贡献为 0(好于此前对 GDP 增长贡献为负的状况)。 消费需求将支撑经济增长 预计消费增长将会放缓,但对总体经济增长仍有拉动作用。2011 年总消费支出高于人们的预 期。由于基数较高,2012 年私人消费增长速度将降至 8.7%,与历史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尽管证券 和房产价格调整使人们的财富缩水,但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面仍然强劲,收入增长良好,且预 计通胀会有所降低,这样消费基本上还是会对增长有支撑作用。由于政府的社会性支出将有所上 升,预计 2012 年的政府消费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私人消费增幅的下降。 投资需求可能令人失望 预计 2012 年的投资需求会令人失望。如上文中提到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疲软。开发商资 金紧张、房价下滑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可能抑制对住宅类房地产的投资。 15 鉴于出口导向制造业的前景仍然比较黯淡,信贷控制仍在发挥作用,资本投资可能会持续疲 软。政府投资只能地缓解这种局面。预计总体投资增长将减缓至 8.5%,大大低于 2006-2010 年期 间 14.7%的平均水平。鉴于目前没有什么库存积压,而且预期明年经济只是略有回升,因此库存 投资对总体增长所作的贡献也会很小。 贸易继续拉低经济增长 2012 年由于出口增长的下降幅度将大于进口,对外贸易会再次拉低总体经济增长。预计 2012 年全球贸易增长将从 2011 年的 6.6%降至 4.7%,这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预计 2012 年中国出 口增幅会降至 9.7%。中国将继续扩大其全球市场份额,但今后几年每年市场份额的增长不太可能 超过 0.4 个百分点(而在 2006-2010 年间每年平均提高 0.6 个百分点)。 预计进口增幅将降至 12%。进口增长下滑主要是由于加工贸易下滑造成的,因为加工贸易进 口受到加工贸易出口的极大影响。相对而言,非加工贸易进口倒是能对进口增长提供一定支撑: 它们虽然也有所放缓,但由于内需的韧性强于外需,因此放缓的幅度低于出口。 价格(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作出调整 预计通胀压力将暂时减退。通货膨胀可能会回到下行通道,2012 年全年通胀率有可能会降至 3.2%。经济增长减弱、早些时候大宗产品价格上升的效果逐渐减退(尽管最近食品价格依然大幅 上升)以及政府调控政策带来的房地产市场降温等都是导致通胀回落的因素。 推动价格上升的需求方面的因素预计近期将有所回落,但未来还是会加大通胀压力,这是因 为中国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其他地方,吸引资金流入;同时,在潜在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消费增 长依然相对保持强劲。成本推动因素是最近几年通胀的主要原因,将来也还有可能加大通胀压力。 工资的持续上升可能损害企业的利润;如果生产率不能相应提高, 这可能导致企业提高产品价格。 中国的外部贸易条件在今后几年可能继续改善。预计 2012 年以及此后几年出口和进口价格都 会下降。然而,由于大宗产品在中国进口需求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大宗产品价格下降的预期进口价 格下降幅度会更大——进口价格在前几年有明显上升。这样,预计 2012 年中国贸易条件将提高 1.5%,2013 年提高 1.3%。但是随着大宗产品价格的调整逐渐完成,它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影响也会 逐渐消失;而且,考虑到中国对大宗原材料产品 的长远需求,最终大宗产品价格的走势将会推动 图 10 由于出口和投资的周期性下滑,消费 中国贸易条件下降。 的 GDP 占比上升 占名义GDP比例(%) 60 黯淡的贸易增长前景可能会在今后几年制约人 民币的升值,因为中国的出口价格将面临较大压 50 力。困难的贸易环境也会限制中国扩大全球市场 份额的能力。这些问题在 2013 年很可能依然存在。 40 30 周期性下滑有助于经济再平衡 20 消费 投资 根据近期的经济走势来看,名义需求的结构将 10 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内需(图 10)。 出口 进口 内需在名义 GDP 中所占比重将保持在 97.5%左右。 0 不过,总内需比重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并不能反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e 2012f 2013f 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 及世界银行工作人员预测 16 映内需的各个类别的变化:消费在 GDP 中所占比重将回升到 2007 年的水平(接近 GDP 的 50%), 而投资的比重将会相应下降。 外需对 GDP 的贡献将进一步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按我们对贸易量和贸易价格的预测,2012 年净出口只占 GDP 的 2.4%,并且此后将继续保持在这个水平。 预计经常帐户盈余将从 2010 年占 GDP 的 2.8% 分别升至 2012 年的 3%和 2013 年的 3.3%(图 11)。这种的逐步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贸易条件的改善。2012 年贸易量的下滑会有一定程度 上抵消贸易条件改善的影响,但 2013 年贸易量有所上升,推动经常帐户盈余的上升。预计净收入 和净转移在 2012 和 2013 年会从 2011 年的不佳表现逐渐恢复,为经常帐户提供支持。 外汇储备增长的速度可能会降低一半。由于仍有贸易顺差和资本净流入,预计外汇储备将继 续增加,2012 和 2013 年分别达到 3.2 万亿和 3.6 万亿美元(图 12)。预计 2012 年外汇储备的增 幅会进一步下降至 12.1%。,但 2013 年预计回升至 13.3%。造成外储增长放缓的原因主要是这一 时期经常帐户余额的变化趋势,同时,由于政策支持和中国长期的原材料需求导致中国对外投资 增长加快,从而使净 FDI 下降。 图 11 经常帐户与几年前相比仍处低位 图 12 预计外汇储备积累速度将下降 经常帐户及其各组成部分的GDP占比(%) 美元(十亿) 增长率(%) 经常帐户 12 600 净外国直接投资 40 货物贸易 其他 500 外汇储备 35 10 服务贸易 收入 400 30 8 经常转移 300 25 6 200 20 4 100 15 2 0 10 0 -100 5 -2 -200 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f 2013f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f 2013f 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 及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的估算和预测。 17 表 2. 中国近期经济前景 除非另有说明,表中数据均为年度百分比变化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f 2013f 实体经济变化情况 实际增长: 1/ 实际 GDP 14.2 9.6 9.2 10.4 9.2 8.2 8.6 内需 12.5 9.6 13.9 9.9 10.1 8.7 8.8 消费 10.9 8.4 8.9 7.8 10.0 9.1 9.9 投资 14.6 10.9 19.8 12.1 10.3 8.3 7.6 对实际 GDP 增长的贡献(百分点):1/ 内需 11.7 8.8 12.8 9.5 9.7 8.4 8.5 消费 5.6 4.2 4.4 3.8 4.8 4.3 4.8 投资 6.1 4.6 8.4 5.6 5.0 4.1 3.8 外需 2.5 0.8 -3.6 1.0 -0.5 -0.3 0.0 世界银行的估算:2/ 外需(对增长的贡献,百分点) 3.2 2.0 -5.4 3.8 -0.5 -0.3 0.0 出口(货物与非要素服务,实际增长) 19.4 7.6 -10.2 28.2 12.1 9.7 11.6 进口(货物与非要素服务,实际增长) 14.1 3.6 4.4 19.9 15.7 12 12.5 加工贸易进口(实际增长) 11.0 -4.1 -12.3 20.1 9.1 5.7 7.6 非加工贸易进口(实际增长) 16.3 9.0 14.6 19.8 18.5 14.4 14.5 价格变化 平减指数增长:1/ GDP 1/ 4.7 8.1 0.7 3.1 7.9 2.8 4.2 消费 5.3 6.9 0.6 3.9 6.9 4.9 5.2 投资 4.2 12.4 -0.7 4.0 10.0 0.3 2.7 消费者价格指数(年平均值) 4.8 5.9 -0.7 3.3 5.4 3.2 3.6 对外贸易条件 2/ -0.8 -4.7 7.1 -8.9 -1.6 1.5 1.3 汇率(人民币/美元,平均值) -4.6 -8.7 -1.6 -0.9 -4.6 .. .. 名义指标变化情况 占 GDP 份额(%): 内需 91.2 92.3 95.7 96.0 97.4 97.6 97.5 消费 49.5 48.4 48.2 47.4 47.3 48.7 49.8 投资 41.7 43.9 47.5 48.6 50.0 48.9 47.7 净出口 8.8 7.7 4.3 4.0 2.6 2.4 2.5 出口(货物与非要素服务) 38.4 34.9 26.3 30.1 29.0 27.8 26.9 进口(货物与非要素服务) 29.6 27.2 22.0 26.1 26.4 25.4 24.4 人均 GDP(美元) 2,646 3,414 3,799 4,344 5,335 5,957 6,885 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 及世界银行工作人员预测 注: 1/ GDP 支出法的数据是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项目对 GDP 贡献的数据计算的,2006-2010 年数据用 2005 年不变价格计算, 2011 年及以后用 2010 年不变价格计算。 2/ 世界银行对货物与非要素服务贸易的估算是根据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数据并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不同价格变化趋势进行 了调整而得出的。贸易平减指数以人民币价格计算得出。 18 表 3. 中国近期经济前景(续)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f 2013f 对外经济形势 数额(10 亿人民币): 商品贸易余额 315 361 250 254 244 253 295 经常帐户余额 354 412 261 305 201 245 315 外汇储备 1,528 1,946 2,399 2,847 3,216 3,606 4,086 占 GDP 比重(%): 商品贸易余额 9.0 8.0 4.9 4.4 3.4 3.1 3.1 经常帐户余额 10.1 9.1 5.2 5.2 2.8 3.0 3.3 占全球出口份额份额(货物与非要素服务,%) 7.7 7.9 8.4 9.3 9.7 10.2 10.7 财政状况 预算余额(占 GDP 百分比)1/ 0.2 -0.8 -2.8 -1.7 -1.1 -1.9 -1.5 收入占比 19.3 19.5 20.1 20.7 22.0 22.1 22.2 支出占比 18.7 19.9 22.4 22.4 23.1 23.9 23.7 货币状况 广义货币增长(M(M2,%) 16.7 17.8 28.4 18.9 17.3 .. .. 人民币贷款增长(%) 16.1 15.9 31.7 19.9 14.3 .. .. 来源:国家统计局、CEIC 及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的估算和预测 注:1/ 有些年份由于预算调节基金的使用,预算余额并不等于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额。 下行风险仍然很高 虽然金融市场的压力近来有所减缓,但高收入国家是否能避免经济下滑的加剧仍是一个关键 的下行风险。经合组织国家需求增长的放缓会很快反映在东亚生产和贸易网络中,而中国在这些 网络中占据着越来越核心的位置。如果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基本面继续恶化,过去几个月出口增长 下滑的趋势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但是贸易条件的变化有助于缓解这种风险,至少对中国来说是这 样,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宗产品的需求会大幅下降,促使其价格降低。如果对大宗产品的需 求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经济增长的减缓程度高于预期,那么就会出现大宗产 品需求下降的情况。金属和能源价格对工业生产的变化最为敏感,因此预计它们最容易受到全球 需求减弱的冲击。 国内可能导致下行风险的因素主要是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有关。自 2010 年 4 月以来,政 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给房地产业降温。这些措施虽然在近期造成市场波动,但有助于避免 问题过多积累、导致今后为市场调整付出更高代价。虽然这方面的数据很有限,但大多数的指标 明确显示房地产市场终于开始得到纠正。 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是值得肯定的,但考虑到房地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处的重要位置,要随 时警惕它可能带来的负面溢出效应。 房地产业与水泥、钢铁等上游产业有着紧密联系,它会对很多以房地产开发作为副业的工业 企业的融资带来影响;而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通过向地产开发商出售土地使用权而获得。 19 因此,房地产业的进一步下滑有可能会给整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由于政策效果的滞后性,以及 政府是否会采取反向政策干预的不确定性,房地产价格的未来走向仍不清楚。 更长期经济前景的主要特征是结构性调整 结构性变化将使增长减弱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十分令人瞩目。在这一时期,中国保持了约 10%的年均增长 率,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人均收入也迅速上升, 从低收入国家逐步过渡到收入较高的中等收入国家。贫困率迅速下降,超过 5 亿人口摆脱了贫困。 城市化发展和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扩张的核心。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中国从一个以农村、 农业为主的经济体转变为越来越城市化的经济体,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与此同时,过去三十年 里中国也逐渐从政府指令式的经济模式转变为更分散、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这两个因素共 同作用,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改善,推动中国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经济增长中心。 传统的增长引擎有所减弱 虽然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还远未耗竭,但很多迹象表明未来它们的作用会有所削弱。各种资 源从农业转向工业所能带来的增长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今后,资本的继续积累虽然仍会有可观的 规模,但随着资本-劳动比率的上升,资本积累所能带来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会下降(当然,鉴于中 国当前的人均资本存量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进一步的资本积累仍是有必要的)。 同时,中国还将经历重大的人口结构变化:今后二十年里老龄依赖率将提高一倍,到 2030 年 时将达到挪威和荷兰现在的水平(22-23%);据预测,中国的劳动力数量最早可能在 2015 年开 始下降,这会导致储蓄减少。不过,由于劳动人口的人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将继续上升,劳动 生产率会有所提高。 最后,作为衡量经济效率和技术进步的综合指标——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也会下降, 其中部分原因是第一代经济改革措施以及采用那些容易获得、采用和适应的进口技术所能产生的 效率改进已经耗尽。因此,当前中国经济与技术边界的距离已经大为缩短,而第二代的政策改革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小于第一代改革。 中国走向再平衡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构性变化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益处,但同时也造成了各 种不平衡。由于储蓄率高、资金和其他投入品价格低,再加上以出口为导向的各种政策,使中国 的经济增长是由工业和投资拉动。工业的优先地位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而对有形投资的重视也 限制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由于工资增长落后于生产率提高,工资收入在 GDP 中所占比重在 2008 年降到了 48%,消费在整个经济中所占份额也很低。 这些趋势还造成了其他领域的不平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获取的不平等以及 征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加加剧了社会矛盾。在以工业为导向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现在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最后,很多造 成中国国内不平衡的政策也助长了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的双盈余。在中国不断扩大其全球市场份 额的背景下,这加强了中国在国外的一些主要市场的保护主义压力。 20 “十二五”规划要解决这些不平衡,而这个过程将根本性地改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十 二五”力图实现更为平衡的增长结构。 “十二五”强调要重视增长的质量而不只是增长速度,因 此要努力进行产业升级,提供中国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解决社会差距和保护环境方面的 措施也会产生重要的经济影响。比如,政府可以提高对教育和医疗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并进行必 要改革,以降低居民家庭储蓄率。在环境方面,应采取一些措施,使生产投入品的定价能够反映 对环境的负外部性,这将改变投资的模式以及能源密度。 未来各种情景下结构性变化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对将来经济发展的各种情景分析都表明,结构性的变化趋势——即传统增长动力的削弱和通 过再平衡改善增长质量——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2 到 2030 年,中国的 GDP 年增长率预 计将从 2011-15 年的平均 8.5%逐渐降至 5%。 生产和支出的结构也将逐步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对国内增长来源的重视,服务业和消费在经 济中所占的比重将上升,而出口、储蓄和投资的比重下降(图 14)。旨在鼓励创造城市就业岗位 的改革的实施和工资上涨的进一步压力将会提高工资和家庭收入在 GDP 中的占比,提高居民消费 在经济中的作用。政府消费也将提高,以满足社会服务部门以及现有资产的维护和运营日益增加 的支出需求。 储蓄和投资在 GDP 中的占比将逐渐下降。随着实际工资的上升、中国经济的资本密度下降且 对工业的依赖降低,公司储蓄将下降。政府储蓄的下降是因为政府的经常性支出增加,资本支出 减少。在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将推动家庭储蓄的下降。尽管投资下降,但经常帐户 盈余相当于 GDP 的规模还是会逐渐缩小,从而缓解经济的外部不平衡。 城市化进程是中国全球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今后将继续发展。今后二十年时间里, 城市人口将以每年增加一个东京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升至约三分之二。城市 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将吸引更多农村人口移向城市,这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率 和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将通过改变城市居民的支出模式等途径刺激服务业 发展。由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还在继续,农业就业人口将继续下降,到 2030 年降至总人口的大约 12.5%.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现在出现了一些迹象,表明收入不平等的加剧趋势已经趋缓,甚至可能会 有所下降。这主要有三方面因素。首先,中西部的增长速度将继续加快,缩小了与沿海地区的差 距。第二,农民工工资继续迅速提高,减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第三,尽管城市化还会继续 发展,但随着从农业到制造业的结构性转移逐渐完成,城乡工资差距缩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 移将逐渐放缓。 最后,预计中国对初级大宗产品的使用和能源消费将减少,造成的污染也会有所降低。这是 因为随着对能源、大宗产品和环境污染的更合理定价,工业生产将有所减少,而且在各种工业产 业中,重工业和严重污染产业的下降将最为突出。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2012)。 21 图 13 由于劳动力减少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放 图 14 投资在 GDP 中所占比重下降,消费比重 缓,长期来看预计增长将放缓 相应上升 增长率(%) 在GDP中占比(%) 投资/GDP 消费/GDP 12 70 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 10 60 8 50 6 40 4 30 2 20 0 10 -2 0 1995-2010 2011-15 2016-20 2012-25 2025-30 1995-2010 2011-15 2016-20 2012-25 2025-30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2012)。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2012)。 政策重点 近期努力保持增长 随着近期经济增长放缓,中国面临的政策挑战是如何确保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增长放缓在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件值得欢迎的事,因为这是从高于长期趋势的增长速度降下来,而长期增长 趋势本身也要逐渐趋缓。尽管如此,考虑到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人们还是担 心中国经济可能下滑过快。不过,如果上述下行风险成为现实,中国还是有充分的政策空间,来 推动经济有序调整、应对各种风险。在设计这方面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其长远影响和经济发展的 长远目标。 由于当前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政策需要在避免经济过度下滑和进行必要调整之间保持平 衡,而这在最近的一些政策声明上得到了充分反映(如在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 在 2012 年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一种政策组合,同时政策立场要根据经济 形势的变化保持灵活性。宏观经济监管要有所加强,以便继续在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 这几方面保持平衡。 实现软着陆要求额外的政策支持 在经济活动减弱的情况下,作出反周期反应首先应当考虑财政政策。中国有通过微调财政政 策提振经济的空间。中国现在的财政空间与 2008 年时相比虽然有所减小,但还是大于其他大多数 国家。虽然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担心有所上升,但总体的政府资产负债情况仍然健康,政府完全有 能力筹集更多资金。这种财政空间可被用来推动软着陆的实现,而且,如果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 风险加剧的话(见下文),的确也应该利用这种财政空间来实现软着陆。 首先可以考虑支持消费的财政刺激措施。与上一轮的宽松财政政策相比,这一次的财政刺激 最好不要那么依赖信贷增发,要减少地方政府出资,而且不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促进消费 的政策选择可以包括针对性的减税(如降低消费税和社保缴费)、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向那些因 22 当前经济下滑而生活困难者提供支持)和其他社会性支出(如教育、医疗和养老金)。这类措施 将有助于推动各种经济增长动力在更长时期的再平衡进程。 由于通胀风险降低,而经济增长减缓的风险上升,因此可以考虑进一步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 货币政策的放宽是从去年 11 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开始的。这是 2009 年以来货币政策首次进入宽 松周期,反映出政策重点正在转向保增长,而央行确定的 M2 增幅也要略高于去年。在利率方面 采取进一步政策的余地不大,这是由于实际利率已经非常宽松——尽管最近一段时间因为通胀预 期下降,实际利率对经济的支持性有所减弱。 考虑到当前的资金紧张情况,可以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而政策利率方面的措施最好留 到出现较为严重的下滑时再使用。降低存准率对那些由于出口下滑或房地产市场调整而身处困境 的企业会有所帮助。而进一步降低利率可能会增大一段时间以后通胀上升的压力,加剧投机性活 动。降息也与经济再平衡的目标相矛盾,因为实现再平衡要求通过提高实际利率来不断提高资金 成本。 住房信贷方面的审慎要求和一系列行政措施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减少了市场投机行为, 改善了住房的可负担性。在没有更根本性的其他措施的情况下,继续实施这类措施有助于促使房 地产市场完成调整,同时避免经济复苏后投机性活动再次抬头。这也是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倡的 作法,而政策目标仍然是使房价回归到“合理价位”以确保公平和稳定。 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收入与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紧密相关,可以考虑采取财政改革措施来 加强地方政府财政状况。3 今后一段时间,加强地方财力的最好办法不是放松房地产调控来在短 期内支持地方财政收入,而是要积极在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取得进展。这就要求改善市级政府 (以及其他层级的地方政府)的财力,减少不同城市之间可用资源的巨大差距。4 在这方面,有 关部门已经宣布了旨在改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些措施。 更长远地来看,通过行政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作法收效将越来越微弱,因此应当以更根本 的政策改革来代替行政手段。这包括进行结构性改革以增加投资机会,使资本价格更好回应市场 力量,通过税收等间接手段抑制投机活动。中国正在重庆和上海进行房产税试点,有关经验可以 作为规划下一步措施的基础。 防范风险,保持政策灵活性 虽然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很大,但仍然存在经济增速下滑过快的隐忧。 如果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就可以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对如何应付这种前景作出预案是很 好的一种作法。通过准备这类预案,列出各种具有反周期效果的措施,同时充分考虑其长期影响 以及是否符合中国长期发展目标,从中选取最佳方案。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财政刺激措施的设计(如通过预算实施、更多强调社会性支出等),但 如果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太快,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支持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有选择地放宽一些行 3 例如 2011 年北京市的土地出让收入为 1230 亿元,比 2010 年下降 35%。这一下降基本都是由住房市场下滑造成的,住房市场的 下滑导致住宅用地出让收入减少 55%。 4 要加强城市的财政资源基础,就要改善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分税安排和转移支付安排,并采用土地税、房产税等新的税收工具, 使税基具有更大弹性。 23 政限制。在这种情景下,可以有选择地放宽购房限制,以便提高需求,但最好保留对贷款成数的 规定等审慎要求,以保持金融稳定。 如果采取了上述措施还不能阻止经济进一步下滑,那么采取货币支持将是恰当的。为支持对 信贷资金的获取,推动再融资,可以在存准率和政策利率方面采取进一步行动。但即使在这种情 况下,也要谨慎地考虑这些措施的长期效果以及对经济再平衡目标的影响,因为再平衡需要提高 利率,以便更好地反映资本的市场价格。 实现长期繁荣 长期而言,中国的挑战是确保经济迈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们预计经济增长会结构性放缓, 这要求激活增长的基本支撑因素,从而确保人均收入保持较慢但仍可观的增长速度。考虑到伴随 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而造成的不平衡,这要求转换政策焦点,从注重增长速度转向发展的质量。 保持经济增长,改善增长质量 图 15. … 这需要采取措施以保持生产率的增 长,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大创新 要保持较快增长并改善增长质量,就要 获得美国专利局实用专利数量,2000-10 平均年化增长率(%) 求采取新战略。二战以来只有为数不多的国 40 中国 家成功地转变为高收入国家。中国需要逐渐 35 地将其竞争优势从低成本转向基于创新的独 30 特增加值(图 15)。同样,实现具有包容性 25 印度 的增长也要求转变策略,因为随着国家经济 20 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平等问题受到更多关注, 15 韩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 贫困减少的速度与增长率的关系越来越弱, 10 中国台湾 也就是说,单靠高增长已经无法有效推动减 5 日本 贫,需要有新的策略(图 16)。同样,要实 0 10 100 1000 10000 100000 现“绿色”增长,保护环境,也需要新的策 2000年获得美国专利局实用专利数量(对数) 略(图 17)。 来源:美国专利和商标局 图 16. … 使当代的民众更加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 图 17. 要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就需要关注环境 的成果 问题,为子孙后代考虑 比例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退化与耗竭成本占国民总收入的百分比 3.5 (2008年) 9 3.3 8 3.1 7 2.9 6 2.7 5 2.5 2.3 4 2.1 3 1.9 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市/农村 2 1.7 1 1.5 0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中国 印度 巴西 美国 韩国 日本 德国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2012)。 来源:国家统计局及世界银行工作人员预测 注:环境退化包括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水污染的 影响。自然资源耗竭是森林、能源、矿产和土壤养分耗竭之和。 24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向上述目标发展的总体框架。以它为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 界银行最近发布的“2030 年的中国”研究报告围绕以下六个主题提出了一些发展思路: - 实施结构性改革来加强市场经济的基础,具体来说,要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对国有企业和 银行进行改革,推动民营部门发展,加强竞争,并深化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的 改革。 - 加快创新步伐,建立开放的创新体系。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创新体系里,竞争的压力将激励中 国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参与全球的知识网络,大力开发新的产品和生产工艺。 - 通过市场激励、法规监管、公共投资、产业政策和 制度建设等各种手段抓住“绿色”发展的机会。 - 推动在就业、金融服务、优质社会服务和可转移接 续的社保权益等方面的平等,从而为所有人扩大机会,加强社会保障。 - 在保障财政可持续性的同时,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健全财政制度, 从而加强财政体系。 - 与外部世界发展互利的关系,成为全球经济中一个积极主动的利益相关者,积极利用多边机 构和框架,参与全球治理议程的制定。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逐步降低而增长质量逐渐提高,还需要注意确保不要让短期经济波动妨碍 长期规划的实施。这就需要良好管理上文中提到的近期风险。 走向长期繁荣的路径 下文以几个方面的问题为例,说明当前的经济下滑为何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中国面临的 长期挑战以及这种理解为何有助于推动中国走向长期繁荣。5 这些问题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 是与当前的经济周期性变化相联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长期繁荣所需要的要素: - 第一个例子说明了通过创新提高生产率对保持经济整体增长的必要性。 - 第二个例子说明了中国可以如何在保持劳动法规的灵活性和为劳动者提供充分保护这两方面 保持平衡,从而提高增长的质量。 - 第三个例子突出说明了进行制度改革、控制未来的财政风险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重要意 义。 5 因为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说明当前的周期性挑战与中长期改革议程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对各项改革议题本身的讨论不得不非常 简炼。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2012)对相关问题的深入讨论。 25 案例一:以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的经济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生产率迅速提高的结果。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衡量经济效率 的一个基础指标,也是决定实际工资的一个关键因素(图 18)。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 保持了高速增长,这一点在工业中尤为突出。 今后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继续保持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对这个问题非 常关键的一点是推动创新,通过技术追赶和原创性的创新来进一步提高效率。中国竞争力的源泉 需要从低成本逐渐转向基于创新的高价值。 中国已经在加强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虽然出口产品精密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 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有关,但最近在专利方面的一些趋势说明本土技术的升级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图 15 和图 19)。6 研发支出、科学技术从业人员的数量(到 2008 年为 500 万人)以及中国在 全球科技论文中所占比例(2008 年为 8.5%)的增长也都说明了中国在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 对有形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也推动了技术升级。通过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的联运,中国提高了 物流效率。对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和铁路运输的投资会减少能源消耗。到 2010 年,移动通讯网 络已经为 8.6 亿人提供服务,比 2006 年增加了 4.6 亿人。2010 年,中国有 4.5 亿人可以获得宽带 服务7。 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但中国出口导向的制造业还有很大一部分加工和装配业务,出口竞争 力仍然依赖于生产要素的低成本,而且一半以上的出口产品是由外资或合资企业生产的。此外, 服务业部门的生产率较为落后,重点仍然是低附加值服务业。尽管中国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但是 总的专利数让较少(图 15)。 要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就需要在存在市场失灵和创新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政策干预。政 策干预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6 2009 年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量排名中已经升至第 5 位。Koopman and others (2008, 2009)。 7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 26 图 18. TFP 提高和资本积累推动了制造业增长, 图 19. 中国的出口精密性迅速提高 而劳动力因素对服务业增长发挥了更大作用 对增长贡献率(%) 出口精密性指数与日本的相对指数 12 100 1990 1995 其他 90 2000 2006 10 全要素生产率 2.7 0.9 80 8 资本 3.1 6.2 1.8 70 劳动力 3.9 6 60 1.5 4 1.8 50 1.8 6.5 3.2 40 2.5 4.4 4.7 2 2.1 30 0.9 1.2 0 -0.6 20 -2 10 1978-93 1993-04 1978-93 1993-04 1978-93 1993-04 0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中国 印度 中国台湾 韩国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2012)。 来源:Bosworth and Collins (2007)。加强人力资本 注:这个指数是各国的 EXPY 相对于日本的比值。EXPY 是将一 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转换为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典型人均收入 水平。 创新根本上依赖于人的才能:他们吸取知识的能力,提出新想法的创造力,以及将想法转化 为实际结果的技能和创业精神。 中国的教育体系不断扩大,也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这预示着很好的未来。但是,中国还需 要应对一系列的挑战,深化人力资本基础,确保未来的劳动者具有灵活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他 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面对迅速的技术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转变时,始终能保持较高生产率。 首先是要确保整个教育周期各个阶段的“质量平等”。随着教育覆盖率的提高,需要把注意 力转向解决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社会群体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这方面最大的挑战是农 民工子女的教育——他们当中有些是在城市地区,但无法获得可负担的良好学校教育;另一些 “留守”在农村,需要获得特殊支持。 教育方面另一项已列入中国中长期教育战略的工作是开展早期教育,并加强早期教育的平等 化:要基本消除城市和农村/农民工子女在学前教育覆盖率、小学入学准备方面的巨大差距。来自 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提高对学龄前儿童的公共投入——不仅是学前教育,而且还有营养干预和 父母教育等——在所有社会支出中是回报率最高的。 深化人力资本基础的第三个方面是要象几乎所有经合组织国家那样实行免费高中教育。鉴于 中国已经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目标,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周期将有助于 更快、更平等地实现这一政策目标。 第四个值得考虑的方面是弱化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之间的界线。这两种教 育对提高中国的生产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使学生更方便地在这两种道路之间进行转换,职业 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要有同样的核心课程,并且逐渐开发出一套统一的考核框架,学术教育和职 业教育要相互承认对方的学分,对学历考核采用更为模块化的考核办法。 27 最后,除普通教育以外,大力发展终身教育也会带来很多好处,它使劳动者能够通过灵活的 方式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技能。 上述这些战略性措施将有助于中国扩大和深化人力资本,从而使各个地区、拥有不同教育水 平和技术的劳动者都能为生产率的增长作贡献。 提高技术能力 创新型经济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有一个鼓励新观念和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创新型经济需要依靠市场信号来引导创新的方向,而公共部门要发挥支持、推动作用,开展有长 期收益的实验性研究,为创新提供法律和监管框架,并建立可切实实施的相关标准。 大多数应用研究和创新由企业开展,而且大部分科学家也是由企业雇用的。然而,充分的基 础研究则依赖于政府的推动和政府资金。政府机构、重点院校和研究所以及大型企业尤其要在高 风险研究项目和基础研究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要设立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对重点研究机构提供 充足资金,对好的研究提供奖励。 不过,仅仅是提高发表科技论文或是获取专利的数量可能并没有实际意义;提高研究质量、 强化科研与生产的关系并加强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也很重要。要产生好的研究,必须有严格的评 估程序;对研究项目的审核结果必须融合到相关政策中。政府部门可以推动建立起全国性的研究 网络,动员各地的科研人才,还可以建立包括全国各地企业的研究协会。这些网络也应当成为全 球研究网络的一部分,开展互利的对外交流。 很多高科技跨国公司已经投资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对此应当进一步予以鼓励,因为这会产 生长期的溢出效应,相关中国城市也会获得更大声誉——其中有些正在迅速成为科技研发中心, 同时这些研究也可以大大推动产业升级。与跨国公司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密切的协作、 发展伙伴伙伴关系将推动富有活力的开放型创新体系的建立。在这方面,建立高效的专利制度、 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将有助于加快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最后,竞争是创新的动力。尽管中国已经在扩大竞争领域方面取得了稳步进展,但还有进一 步扩大的空间。 要加强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国可以考虑降 图 20. 中国正式部门劳动者的税率很高 低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门槛,打破国企在关 正式部门职工的平均税楔 中国 键产业的独家垄断或寡头垄断,推动富有活力 欧盟15国 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 土耳其 西班牙 务。还可以通过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减少非 经合组织成„ 关税贸易壁垒,加强国际竞争。 英国 日本 智力 案例二:通过“灵活安全性”提高增长质量 美国 澳大利亚 韩国 “灵活安全性”(flexicurity)的说法源于 越南 墨西哥 丹麦,意思是将劳动力市场法规的灵活性与良 泰国 好的社会保障和活跃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结合起 0 10 20 30 40 50 来,以确保对劳动者的充分保护,使他们可以 来源:OECD,中国的数据为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的估算。 平稳地转换工作。简而言之,“灵活安全性” 注:税楔的算法为(总劳动成本-净工资收入)/总劳动成本。 28 保护的是劳动者,而不是特定的就业岗位。这个概念的意图是打破传统上那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 性与劳动者保护二者不可兼得的观念,建立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劳动者可以较为容易的换工作, 从而提高效率,同时又不会因换工作而导致个人的福利损失。这通常是建立在工资决定制度之上, 在劳动者利益与保持总体经济竞争力这两方面进行适当的平衡。 在中国的城镇劳动力市场上要实现这种灵活与安全的平衡目前还面临着若干制约。一方面, 中国的城镇劳动力市场非常灵活,大量农民工进入这一市场,他们换工作的频率也很高。但另一 方面,还存在各种刚性,妨碍对劳动者的平等保护,影响人们进入正式就业部门。这包括: - 户籍制度使拥有本地户口的人更容易获得“好”工作(如公务员和国企员工)。因此,垄断 部门(通常由国企主导)的工资溢价只有一半可以由职工本身的特性来解释。8 - 本地职工和农民工之间、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社保覆盖率仍有很大差异。例如,根据 2010 年的调查数据,农民工当中只有约四分之一参加养老保险,而本地职工中参加养老保险的超 过 80%。而在本地职工当中,私营企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只有 60%多一点,而政府部门和国 有企业的覆盖率则接近百分之百。9 - 社保权益难以在同一城市的不同体系之间进行转移(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其他城镇职工 和正式部门以外的其他城镇居民各有独立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也难以在城市和农 村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进行转移。虽然政府已经通过了城镇职工社保易地转移的规定,但真 正实现这种转移所需的数据和资金交换系统尚待建立。而不同制度之间的转移仍是一项具有 挑战性的工作。 - 中国对正式部门职工的税率仍然很高,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要稍高于欧 盟 15 国的平均水平(图 20)。对低工资劳动者来说,由于社保缴费的基数很高(所在城市平 均工资的 60%),其边际税负是极为沉重的。这使很多人不愿意参与正式部门的社保项目, 导致“选择性正式化”现象,即工人和雇主战略性地选择参加某些社保项目,而不参加另外 一些项目。 这些因素破坏了“灵活安全性”的“安全”部分,而且制造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 和扭曲。 2008 年生效的新《劳动法》是为保护劳动者权利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努力。法律规定雇主有确 保劳动者加入社会保障体系的义务,要有书面用工合同,提出了劳动纠纷的解决机制。同时,注 意的是,该法中关于解除劳动关系的赔偿和试用期的规定等对劳动者提供的保护水平都高于经合 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其重点是保护现有工作岗位而不是促进就业。来自省会城市规模较大 企业的初步证据显示各地作出了积极努力来推动《劳动法》的实施。10 但要评价这项法律在平衡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对现有劳动者的保护方面成效如何、它在不同劳动力群体中的贯彻情况如 何,目前还为时过早。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实现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在有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一 些进展。例如,从 2005 年到 2010 年,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保率增加了一倍;城镇职工当中有书 8 Yue, Li and Sicular (2011). 9 Giles, Wang and Park (forthcoming). 10 Park, Giles and Du (forthcoming). 29 面劳动合同的比例持续稳步上升;社保权益应当具有可转移接续性的原则也已经确立。但这方面 的改革议程中还有很多任务尚待完成,而这将是中国政府今后为推动更平等、更具社会可持续性 的增长模式所作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城镇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安全性可开展的改革包括: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从而使劳动者和整个经济都更多地从劳动力的流动中获益。户籍改革需 要在较长时期内实施分步走的战略,最终目的是使户口成为一种纯粹的人口登记制度,与人 们享受的社会权益脱钩。改革的第一步可以是建立一个全国性框架来扩大居住证制度,以便 启动将非本地居民的社会权益与其户口情况脱钩的进程。实现这种转变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 是有关方面要就谁来承担居住证持有者的社会服务支出达成共识。这要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 府之间进行复杂的协商,而各方应当对人口的空间流动模式以及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正外部 性有更清晰的理解,以此指导协商的进行。 - 扩大社保权益的可转移接续性,建立实现转移接续所需要的数据和资金交换体系。国家已经 出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易地转移办法,以此为先导,最好在“十二五”期间也能推出各种 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办法,使劳动者可以更容易地在不同地点、不同经济部门 之间流动。为了使个人缴费和社会统筹这两个帐户都可携带,需要建立用来转移个人缴费记 录和在不同地区/不同保障制度之间转移资金的结算体系。而从根本上推动社保权益转移接续 性的长期改革则是实行社保缴费的全国统筹。 - 作为总体税制结构调整的一部分,中国可以考虑逐渐降低劳动课税。如果可以引入房产税等 新税源,那么降低劳动课税的空间就增大了。任何减税措施都应当采取渐进的方式,认真计 划每项措施的先后顺序,以免财政收入出现大的波动。即使在现行制度下,也可以降低某些 缴费而不致于损害他们从相关社保制度中获得的收益。这包括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和养老 保险。另外一个现在就可以着手解决的问题是低工资劳动者社保缴费的边际费率,降低这个 费率有助于鼓励劳动者在正式部门就业。 强调保护工作岗位可能损害就业机会的创造 - 密切跟踪评估新劳动法的实施情况以及它对劳动者保护、劳动者权益、就业模式、工资决定 办法及结果的影响。 案例三:通过财政改革加强增长的可持续性 尽管中国目前还保持着可观的“财政空间”,但随着时间推移它将面临新的财政压力。如前 文所述,中国现在的财政空间已经比 2008 年时缩小,而对公共债务的定义过窄造成了对实际债务 负担的低估。当然,即使按更宽泛的定义,中国的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也不算太高,在必要时仍 然可以采取进一步的短期财政刺激措施。但从以后来看,GDP 增速将降低,同时为实现诸多社会、 环境和其他目标需要额外增加支出,这可能对保持财政稳定提出新的挑战。特别令人担忧的是那 些指导预算计划和预算执行的标准报告不能反映出来的各种财政压力。 为确保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可以对有关制度进行改革,采取新的作法,以便更好地暴 露和减少这类风险。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30 财政整合 中国在将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大多数预算外收费已被取消或 纳入了预算。象很多国家一样,虽然社保缴费和土地出让收入和其他国有资产转让收入是纳入单 独的基金,但对这些基金也是采取预算式管理。 然而公共支出仍很零散,分散在很多独立的预算项目里。这样,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对公共财 政状况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是可能的,但实际的预算文件或政策讨论中却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这 之所以是一个问题,是由于两个原因。首先,财政政策的宏观影响主要是由总体的收入、支出和 赤字水平决定的。没有对这些总量的真实了解,就很难评估财政政策的规模,因此也就无从得知 它对管理现在的宏观风险适当与否。其次,没有一个综合性预算,就很难了解或调整政府财政资 源在各个重点领域和项目之间的总体分配。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可以编制综合性预算,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 经营预算结合在一起,包括经常性支出、资本支出和转移支付。这样就可以对公共收支形成综合 性的认识,这对做预算计划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而定期发布预算实施结果也有助于全面了解实际 支出情况。这不仅可以加强财政管理,也是提高政府透明度的一个具体步骤。即将对预算法进行 的修订是把这方面的改革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一个契机。 编制多年度财政规划 中国当前的年度预算制度不分析今天的政策决定和投资对未来财政状况的影响,因此加剧了 财政风险。比如,现在的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可能意味着将来需要用于运营和维护的大量经常性支 出,现在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的调整意味着将来养老金支出负担的变化。年度预算也限制了政府 对收支水平和构成进行调节、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和实现战略性目标的能力。 进行中期财政规划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结合五年规划的制订,建 立宏观财政框架(将中期财政规划和负债的可持续性分析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专门的规划 工具。这类工具可以对当前的税收和支出政策对将来预算和资金需求的影响作出分析,从而评估 公共支出是否与当前和未来的资源水平相符。它们还可以反映来自各个方面的财政风险,如或有 负债转为事实负债,全球性冲击影响增长速度,等等。如果这类分析显示在预测期内可能突破债 务上限,那么政府就需要对规划进行相应调整。 将地方政府借款纳入预算 中国目前仍存在的预算外支出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通过“城市开发投资公司”(城投公 司)和其他专门平台来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管理和融资。虽然地方政府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才可以 正式借债,但通过这类专门平台地方政府就可以规避这一限制。根据国家审计署 2011 年所做的调 查,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经超过了 GDP 的 26%,其中大部分与这类投融资平台有关。这种间接借 贷对重要基础设施投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们缺乏透明度和监管,因此对财政的可持续性和 银行的资产质量构成了潜在威胁。考虑到有些贷款可能未被用于能产生偿债收入的投资活动,这 种威胁就尤其令人担忧。这种准财政融资方式也使人难以了解公共支出和收入的真实规模和构成。 这也妨碍了对公共支出进行统一规划、实施和监督,因此可能导致公共资金不能实现最优分配。 债务融资仍将是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但需要逐步将其纳入预算。允许地方政府 直接借债有助于将它们置于市场纪律的约束之下,使其遵守有关财务报告要求,从而有助于加强 31 财政透明度和财务管理。中央政府对各级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的负债情况进行统计是加强透明 度的一个重要步骤。而最近允许四省市在财政部担保下自行发债的试点是另一个值得肯定的改革 举措。 今后,中央政府需要建立必要的制度和法规框架,以便在发挥地方政府直接举债的益处的同 时降低相关风险。以当前试点项目所获得的经验为基础,可以逐步扩大地方政府的直接举债,从 那些财力最为雄厚、财政体系改革最为深入的地方开始。那些财政薄弱的地方先可以主要依靠转 移支付,同时中央要对地方政府何时可以从一种地位转为另一种地位作出明确的规定。 应对城投公司贷款设立前提条件,包括开展公司治理改革以及明确它与地方政府的财务关系 等。信用评级、披露城投公司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和地方政府财政帐户是通过金融市场举债的前 提。那些被允许举债的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应当受到硬性预算约束,不得向中央政府寻求支持。 32 REFERENCES Bosworth, Barry and Susan M. Collins (2007). Accounting for Growth: Comparing China and Indi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2943, Februar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and World Bank (2012). China 2030. 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Conference Edition.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February. Available on www.worldbank.org/cn. Giles, John, Albert Park and Dewen Wang (forthcoming). Mitigating Insecurity: The Policy Evolution and Microeconomics of Expanding Social Insurance Coverage in Urban China. Mimeo.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d World Bank (2011). China: 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d World Bank. November. Koopman, Robert, Zhi Wang, and Shang-Jin Wei (2008). 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 is Really Made in China: 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 NBER Working Paper 14109. Koopman, Robert, Zhi Wang, and Shang-Jin Wei (2009). A World Factory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 Estimating Imported Value Added in Chinese Exports. CEPR Discussion Papers 7430.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Economic Policy and Research.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China (2010). Statistical Report on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Park, Albert, John Giles and Yang Du (2012). Labor Regulation and Enterprise Employment in China. Mimeo. March World Bank (2011). East Asia and Pacific Update,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March. World Bank (2012).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Uncertainties and Vulnerabilities. Volume 4.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January. Available at http://go.worldbank.org/RWLJPPA0D0 Yue, Ximing, Shi Li and Terry Sicular (2011). High Incomes in Monopoly Industries: A Discussion. Special Issue on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32, No. 2, May.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