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08 World Bank Office, Beijing www.worldbank.org/china www.worldbank.org.cn 中国经济季报 2010 年 3 月 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旨在报告中国近期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政策的最新动态,介绍世界银行 有关中国的研究成果。季报由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的一个研究小组编写,并得到了中国国 家局研究小组的支持。如有问题及反馈,请发给李莉(邮箱:lli2@worldbank.org)。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概要 2009 年,在全球衰退的环境中,中国仍然实现了 8.7%的经济增长。这其中以大规 模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刺激方案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最近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对经济 的拉动作用也愈加明显。 2010 年前几个月国内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2009 年,尽管中国的出口商品占全球市场的份额继续上升,但总出口仍有所下降。 这加上进口的强劲,导致了净出口的收窄,大幅拉低了 2009 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同 时,经常帐户盈余也急剧下降。不过从 2009 年开始出口有强劲反弹, 并在 2010 年 初超过了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房地产市场火爆,飙升的房价促使政府出台了一些旨 在增加住房供给和抑制投机的政策措施。 我们预计今年 GDP 增长 9.5%,但增长结构将有所改变。政府主导投资的增长将放 缓。出口很可能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而继续回升,房地产业也会继续强劲增长。消 费将保持稳定增长。在经历了 2009 年的负通胀之后,2010 年将出现明显通胀。但 由于全球过剩产能将抑制国际市场上价格的上涨,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也不太会很 高。我们预计今年中国的外部盈余将基本保持不变。 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比 2009 年收紧。与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的总产出已接近潜在产 出水平。因此,中国需要与多数国家不同的宏观政策。宏观经济风险包括房地产价 格泡沫及紧张的地方财政。2010 年的预算正确表明了基本中性的财政立场。但由于 世界经济还有一些不确定性,在预算实施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十分重要。对通货膨胀 的预期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和升值汇率来加以控制。货币政策对遏制资产价格泡 沫也起着关键作用。提高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很必要。如果决策者担忧利率变 化所带来的资本流动,那么更加灵活的汇率会有帮助。 为了确保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需要减小房地产价格泡沫风险和地方财政的紧张 状况。在房地产方面,必须采取恰当的宏观政策并改善市场运行,以维护宏观经济 和金融稳定。对住房可负担性的担忧最好通过长期的政府支持框架来解决。中央政 府有关部门已经正确地提高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警惕。由于中国的宏观经 济形势稳固,地方财政问题不大可能引起系统性的压力。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 新增贷款需要加以控制 ,并同时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 政府向全国人大所作的报告强调了结构改革的必要性。中国正在准备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其核心目标包括继续推动经济的“再平衡”,提高效率,实现更具可持续性 的经济活动和就业的空间转移,进一步转变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以及充分考虑中 国与世界的互动。 1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近期经济形势 尽管处于全球衰退的环境中,中国经济仍然在 2009 年实现了 8.7%的增长。2008 年 底和 2009 年初,由于出口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大幅下跌,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图 1)。但是,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在 2009 年第 2 季度开始显现。据我们估 算, GDP 的季度环比增长在 2009 年第 2 季度达到最高,随后回落至 2009 年下半年 的平均 10%(季节调整折年率,SAAR)。而同比增长则于 2009 年第 4 季度达到 10.7%。 2009 年中国的经济强劲增长来自于以投资为主导的刺激计划。经济刺激计划以基础 设施投资为核心,同时结合转移支付的增加、消费补贴和减税。政府主导开支的增 加幅度大致达到了 GDP 的 5.9%。然而,经济刺激计划的支出只有一小部分反映在 了政府预算中(预算赤字从 2008 年占 GDP 的 0.4% 增长到 2009 年占 GDP 的 2.8%)。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的其他资金来源支付了刺激计划约三分之二的支出。 2009 年银行新发贷款 9.6 万亿元,几乎是 GDP 的 30%。这其中,流向地方政府投资 平台所经营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是关键。不过总的来说,信贷激增还是涵盖了相 当广泛的领域(图 2)。2009 年,新增中长期贷款中的一半流向了基础设施建设。 而这一比例在 2007 年只占三分之一。流向制造业、房地产业(包括按揭贷款)和其 他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也都增长了超过 100%。新增贷款中流向居民的贷款所占份额 (主要是房屋按揭贷款)从 2008 年的 14%提高到了 2009 年的 26%。 图 1. 进入 2010 年,中国经济增长仍保持 图 2. 货币政策刺激庞大而广泛 稳健 真 实 增 长 ( %) 新 增 中 长 期 贷款 (10亿 人民币 ) 25 8000 1、2月平均 7000 其他 20 房地产 6000 制造业 5000 基础设施建设 15 4000 10 3000 GDP (同比) 2000 5 GDP (季度环比,季节调整折年率) 1000 工业增加值(同比) 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6 2007 2008 2009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人民银行,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政府主导投资是 2009 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最近房地产投资的拉动作用十分 突出。据估算,2009 年政府主导投资增长了 42%(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而基 2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于市场的投资仅增长了 18%。1 然而,2009 年底至 2010 年初,政府主导投资的增长 (年同比)已经大幅下滑(图 3)。房地产投资在 2009 年初非常疲弱。但部分由于 充裕的流动性,房屋销售很快回升,在许多城市推高了房价,并带来了行业的升 温。2 于是,2009 年下半年房投资迅速增加。其他行业的基于市场的投资自 2008 年 中以来基本呈下降趋势。总的来说,基于国民经济核算帐户,2009 年投资实际增长 约 18%,是自 1993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图 4)。3 图 3. 投资增速差异明显 图 4. 总的来说,2009 年投资增速很高 名 义 增 长 ( 同比 %,3月 移动 平均) 真 实 同 比 增 长( %) 60 20 政府主导投资 18 50 房地产 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数字 16 其他 14 40 12 30 10 8 20 6 消费 4 10 投资 2 0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居民家庭消费增长保持平稳。劳动力市场在经历了 2009 年初的疲软之后已经得到改 善。直至 2010 年初,就业和工资都保持了较好增长。2009 年全年大部分时间居民 消费价格都处于下降态势。这增强了居民的购买力,从而进一步支持了居民收入和 消费。其他诸如提高政府转移支付、降低小排量汽车消费税和家电下乡等措施也对 居民收入和消费起到了支持作用。算上增长显著的政府消费,在 2009 年全社会总消 费的真实增长率达到了 9.7%。 2010 年前几个月,国内经济基本保持了增长势头。货币总量和投资的增长在 2009 年底开始有所减弱。2010 年头几个星期出现了贷款热。随后政府采取了措施来遏制 贷款增长,使贷款增速在 2 月份回落到了 27.2%(同比)。不过,2010 年初消费没 有出现放缓的的势头。零售总额在 2010 年前 2 个月相对去年同期真实增长了 15%。 1 相比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数据,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示了更高的投资增速。不同的统计口径是 原因之一。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包括了土地交易方面的开支,而这些开支是不算作固定资本形成的。但是,仅仅 这一原因还不能说明这两个数据之间巨大的数量差异。我们这里所说的政府主导投资包括电力、交通、科研、 水利和环保、教育、医疗、社保、文化、体育和公共管理领域。 2 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余额(包括用于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的贷款及房屋按揭贷款)2009 年增长 38%,年底 达到 7.3 万亿元(占整个贷款余额的 18%;为 GDP 的 22%)。 3 国民帐户的初步数据包括了库存的变化。 3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由于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扩大,出口在 2009 年初大幅下滑后持续快速回升。在 全球危机中,加工贸易出口受到了特别严重的冲击。在危机之初,中国的出口下滑 幅度甚至超过其贸易伙伴的进口下降(图 5 及图 6)。但是,随着全球经济情况的 改善,中国的出口也有令人瞩目的复苏。我们估计 2009 年全年中国的货物和服务出 口实际下降了 10.6%,而全球(除中国以外)的进口真实下降为 16%。因此总的来 说,2009 年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继续扩大。出口的反弹的态势持续到了 2010 年。今年前 2 个月的出口额(美元计价)已经超过了 2008 年同期的水平。 由于进口强劲降低了贸易盈余,在 2009 年外部贸易大大拉低了经济增速。加工贸易 进口的变化基本保持与加工贸易出口的变化一致(图 5),而非加工贸易的一般贸 易进口由于受到强劲内需的拉动有大幅增长(图 7 )。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 2009 年进口总体增长约为 3.9%。2009 年全年,外贸净出口将 GDP 增速拉低了 3.9 个百分点。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 2009 年底及 2010 年初已经有所改善(图 8)。 图 5. 加工贸易的波动尤其显著 图 6. 中国出口的恢复令人瞩目 真 实 增 长 ( 同比 %) 不 变 价 格 指 数( 2008年 10月=100) 80 120 60 100 40 80 20 60 0 40 -20 加工贸易出口量 中国货物出口(季节调整) 加工贸易进口量 20 -40 除中国外世界进口(季节调整) -60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荷兰中央计划局,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 计。 2009 年经常帐户大幅下滑,但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由于进口量稳健而出口量下 降,中国的贸易盈余由 2008 年的 3610 亿美元(占 GDP 的 8%)下滑到 2009 年的 2430 亿美元(占 GDP 的 5.1%)。如果不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下跌幅度远远大于制成 品,使中国的贸易条件约有所改善,贸易盈余的下降还会更严重。除此而外,服务 业贸易盈余,净收入、以及净转移支付均在 2009 年下降。因此,经常帐户盈余从 2008 年的 4260 亿美元(占 GDP 的 9.4%)降至 2009 年的 2840 亿美元(占 GDP 的 5.8%)。2009 年初外商直接投资( FDI)较弱,但此后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企稳而 有所改善。不过,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可观,全年 FDI 净额大幅下降,为 370 亿 美元。包括估价变化在内,2009 年外汇储备增加了 4530 亿美元,在年末总额达到 2.399 万 亿美元。 4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近年来,对外贸易对经济的重要性及贸易结构有所改变。 2009 年出口总量占 GDP 的 27%。而这一比例在 2007 年达到峰值 40%。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在 2010 年将有所 回升。然而,中期看来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将高于出口,因此我们预计 2010 年之后出 口在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将继续逐步下降。2009 年,全球新兴市场在中国出口中所占 份额进一步上升。而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所占的份额则在 2009 年底降至 46%(其 中美国的份额为 18.4%)。 图 7. 强劲的内需刺激了一般贸易进口 图 8. 净出口严重拉低了 2009 年的经济增速 真 实 增 长 ( 同比 %) 对 真 实 增 长 的贡 献(同 比%) 30 20 25 国内需求 15 名义进口(2季度移动平均) 20 10 15 5 10 0 5 GDP 0 -5 国内需求 净出口 -5 -1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06 2007 2008 2009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虽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没有变化,但人民币的有效汇率继续波动。人民币在 2008 年 底开始重新钉住美元。4 然而,中国对外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与美国以外的国家发生 的。因此,随着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的波动,按贸易加权的人民币币值变化与人民 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差别很大。中国的名义有效汇率(NEER)在经历了 2000 年到 2005 年间的贬值之后,从 2005 年 7 月至 2010 年 3 月初这段时间升值了 12.3%。现 在的 NEER 大致处于 2000 年的水平(图 9)。按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的实际有效汇 率(REER)也是如此。此外,由于自 2008 年底人民币重新钉住美元,美元汇率的 大幅波动也意味着中国对其大多数贸易伙伴的货币的汇率在上下变动。 经济的强劲增长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形势的改善。2009 年初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大规模 裁员(图 10)。但国内经济中仍创造了可观的新工作职位(特别是在服务业、建筑 业和政府及公共事业部门)。总的来看,就业和工资都保持了正增长,并从 2009 年 夏天起开始加速。5 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 年初劳动力市场状 况继续改善。而最近的新闻媒体也报道了沿海地区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状况。 4 在今年 3 月初人大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称钉住美元是在“特殊时期”的“特 殊政策”。 5 农村人均工资收入增长(该指标同时反映了工资和就业的变化情况)在 2008 年第 4 季度和 2009 年 第 1 季度大幅下滑了 7-8%。但在 2009 年下半年它迅速恢复,达到 13.5%(同比)。 5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图 9. 中国的(有效)汇率已经回到了 2001 图 10. 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正在走强 年的水平 指 数 ( 2005年 =100) 同 比 变 化 率 (%) 25 2009年3季度 130 125 20 120 升值 15 115 10 110 105 5 100 0 95 -5 90 实际有效汇率(REER) 单位劳动成本 名义有效汇率(NEER) -10 名义工资 85 工业就业 80 -1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消费者物价指数已经上行。消费者物价水平在 2009 年前几个月下降之后,在下半年 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开始上升(同比)。今年 2 月份相对去年同期上涨了 2.7%。食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粮食价格的上升(图 11),另一方面也是 由于 2009 年末几个月中国异常寒冷的天气。由于根据房价推算的房租价格上涨,再 加之水电气的提价,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住房部分也有所上升(图 12)。同时,由 于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者价格现在也正在上升。这意味着 2010 年上半年存在 物价进一步上涨的压力。不过从中期来看包括粮食在内的工业原材料价格预计不会 持续上升。 图 11. 中国的食品价格与国际食品价格同 图 12. 更高的食品价格重燃了通胀 时上涨 同 比 变 化 率 (%) 对 CPI 通 胀 的 贡献 (同比 百分 点) 60 10 食品 50 8 住房 40 其他 30 6 20 10 4 0 2 -10 -20 中国食品价格 0 -30 国际食品价格(人民币计价) -40 -2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6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在房地产市场火爆的形势下,最近住房价格已经快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强劲,流 动性充裕,近几个月股市却并没有大的变动。但房地产业经历了下滑之后急剧升 温,房产价格迅速上升,而以大城市尤甚。2010 年 2 月份全国房地产平均价格同比 增长 10.7%。而 36 个大城市的房价同比涨幅在今年 1 月更跳升至 32%。 房地产价格的激增触发了扩大供给、抑制投机的政策措施。措施明确并二套房的首 付比例不得低于 40%;取消住房按揭贷款的优惠利率;将土地出让金首付比例从 20-30%提高至 50%;恢复征收房地产交易的营业税。另一方面,有调查显示,房地 产价格的迅速提高也增强了人们的通胀预期。 经济前景 2009 年的衰退过后,2010-2011 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看来较好。全球产出在 2008 年 底及 2009 年初急剧下降之后,2009 年下半年开始反弹。除去补库存的因素之外, 这种反弹得益于全球普遍实施的大规模财政刺激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使大多 数高收入国家的利率降到前所未有的低位。基于最近的增长势头,同时考虑到全球 总体的政策立场仍然是扩张性的,世界银行预计全球 GDP(按市场汇率计算)在经 历了 2009 年 2.2%的下降之后,2010 年将增长 2.7%(表 1)6。 表 1. 全球经济环境 (除非特别说明,表中数字为百分比变化率)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世界GDP(基于市场汇率) 3.9 1.7 -2.2 2.7 3.2 高收入国家 2.6 0.4 -3.3 1.8 2.3 发展中国家 8.1 5.6 1.2 5.2 5.8 世界进口(实物量,不含中国) 6.6 2.8 -15.9 3.3 5.9 世界价格(美元计价) 石油(美元/桶) 71.1 97 61.8 76 76.6 非石油商品 17.1 21 -21.6 5.3 0.7 制成出口商品 5.5 6 -4.9 1.5 0.7 6月期美元LIBOR(年率) 5.2 3.2 1.2 1.8 …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然而,高收入国家 2010-11 年的复苏可能将非常缓慢,全球进口需求仍将低迷。世 界银行预计高收入国家 2010 年的增长速度将为 1.8%,随后于 2011 年爬升至 2.3%。 6 更多关于全球经济前景的讨论见世界银行《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 (www.worldbank.org/gep2010)。 7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基于 2009 年的大幅下滑,这种增速意味着许多经济体将继续在低于产能的水平运 行,失业率仍将居于高位,存在很大产出缺口。世行预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的增长将较为有力, 2010 年增幅为 5.2%, 2011 年将为 5.8%。但即使是这些国 家,未来几年预计也会一直存在非常大的产出缺口。在这种形势下,(除中国以外 的)全球进口在 2009 年真实下降 15.9%之后,预计今年将增长 3.3%(其他机构也 作出了大体类似的预测)。这意味着全球进口的恢复程度将大大低于全球经济增长 的恢复。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进口密集的机器设备投资今后几年将比较疲弱。 全球来看,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大。今后几年中,全球经济中的过剩产能将继续抑制 工业制成品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世界银行预计,就 2010 年全年来说,包括能源和 粮食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将略微上涨,而其中大部分主要来自 2009 年下半年上涨所 带来的翘尾因素(表 1)7。 全球经济前景中仍有重大风险。在增长方面,一方面存在过早退出财政支持政策的 风险,另一方面,欧洲某些高收入国家的财政健康状况也加深了金融市场的担忧, 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另外一个严重风险是高收入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 支出因此继续受到抑制。在价格方面,原材料价格可能会高出预计的水平。 从中国今年前几个月的形势来看,今年中国仍将保持强劲增长。我们预计全年 GDP 同比增长速度为 9.5%,这意味着全年季度环比增速平均达到 8.8%(季节调整折年 率,SAAR),低于 2009 年下半年季度环比近 10%(SAAR)的增速(表 2)。预 计 2011 年增长会继续保持稳健。 经济增长结构将在 2010 年发生明显改变。我们预计今年出口将有所恢复,这样净贸 易对经济增长的负贡献将会停止(见下文)。同时,由于房地产业的有力复苏,房 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远远高于 2009 年。另一方面,2009 年经济增长的主 要动力——政府主导投资的增长在 2010 年必将减速。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下的支出 在 2010 年可能将稍有提高,不过这意味着增长速度将从 2009 年的高水平上大幅回 落。 8 我们预计 2010 年投资真实增长速度为去年的一半左右(按国民经济帐户定 义)(图 13)。劳动力市场形势较好,再加上政府对居民家庭收入的财政支持,居 民收入将保持稳定增长。尽管出现了一些通货膨胀的迹象,消费者信心目前依然很 强,这从春节期间零售业的表现中可以反映出来。因此,消费大概会保持有力增 长,不过耐用消费品(特别是汽车)的销售在经历了 2009 年(一定程度上由政策刺 激的)飞速增长之后增速可能放缓。 短期的出口前景看好,但 2010 年后期的出口形势不甚明朗。2009 年底及 2010 年初 出口环比增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回升。基于此,即使今年后几个月出口量环比增速 7 世界银行预计原材料的“实际”价格(相对于制成品)中期将保持相对稳定。国际能源和金属市场 今后两年的价格将因库存很大而受到抑制。农产品市场预计将有“良好供给”(更多信息见《 2010 年全球经济展望》所附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 8 1 月份财政部宣布今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 9930 亿元,高于 2009 年的 9240 亿元(2008 年为 4210 亿元)。 8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不再继续攀升,全年的总出口量仍将显示快速增长。不过,对 2010 年全球贸易增长 乏力的预测要求我们对出口增长保持谨慎。基于世界银行对全球贸易的预测,我们 预计中国 2010 年全年出口增长 15%,这意味着中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增长幅度将大 于 2008 和 2009 年,不过还是低于 2002-2007 年间的增幅。我们预计进口增长将略 快于出口。不过,由于出口远远大于进口,我们预计今年的净贸易将对经济增长有 少许的正贡献,而不是像去年那样有很大的负贡献(图 14)。 表 2. 中国主要经济指标 (除非特别说明,表中数字为百分比变化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f 2011 f 实体经济 真实GDP 11.6 12.9 9.6 8.7 9.5 8.7 国内需求 1/ 9.7 10.7 9.4 13.8 9.7 8.6 消费 1/ 8.4 10.1 8.8 9.7 9.6 9.1 固定资本形成 1/ 11.1 11.4 10.2 18.3 9.7 8.2 对GDP增长的贡献(百分点) 国内需求 1/ 9.4 10.4 8.8 12.7 9.1 8.3 净出口 1/ 2.2 2.6 0.8 -3.9 0.4 0.5 净出口贡献(世界银行估计,百分点) 2/ 3.8 3.4 1.8 -4.8 0.4 0.5 出口(货物与服务) 2/ 23.8 19.9 8.6 -10.6 14.7 9.4 进口(货物与服务) 2/ 15.9 14.1 5.1 3.9 16.4 9.2 潜在GDP增长 10.5 10.4 10.1 10.4 9.3 8.7 产出缺口(百分点) 0.0 2.5 2.1 0.4 0.6 0.6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期内平均) 1.5 4.8 5.9 -0.8 3.7 2.8 GDP缩减指数 3.6 7.5 11.4 -2.1 2.7 2.6 贸易条件 -0.8 -0.9 -4.3 8.6 -2.9 -0.1 财政账户( GDP占比) 4.8 财政盈余 3/ -0.8 0.6 -0.4 -2.8 -2.8 … 收入 18.3 19.9 19.5 20.6 19.6 … 支出 19.1 19.3 19.9 23.4 22.4 … 对外账户 20.6 经常账户余额(10亿美元) 250 372 426 284 304 341 GDP占比(%) 9.4 11.0 9.4 5.8 5.5 5.4 外汇储备(10亿美元) 1066 1528 1950 2400 2818 3289 其他 1528 广义货币(M2,期末值) 16.9 16.7 17.8 27.0 17.0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财政部,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1/ 世界银行根据官方公布的贡献率数据估算(《中国统计年鉴》表2-20)。 2/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根据海关货物贸易数据估计(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价格的差异进行了调整。 3/ 2009年与2010年的数据来自于提交给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 我们预计今明两年外部盈余将基本保持不变。预计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恢复程度将高 于制成品价格的恢复,因此我们认为中国 2010 年的贸易条件将有所恶化。这样,按 我们的分析,尽管实际净贸易将对经济增长有正贡献,但按美元计算的贸易顺差将 9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有所下降。不过,我们预计以美元计的经常帐户盈余将有所增大,这主要是因为中 国外汇储备将获得更好收益。我们预计经常帐户盈余占 GDP 的比例在 2010 年将继 续下降。 图 13. 2010 年投资增速可能只有 2009 年的 图 14. 增长的结构在今年很可能会显著改变 一般 真 实 同 比 增 长( %) 对真实增长的贡献(同比 %) 20 16 18 14 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数据 12 16 10 14 8 12 6 10 4 8 2 6 0 消费 4 -2 GDP 投资 国内需求 2 -4 净出口 0 -6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2009 年通货膨胀为负,但 2010 年的通胀将较为可观,不过不太会很高。大规模的 货币扩张大大增强了人们的通胀预期。同时,由于粮食价格和根据房价推算的房租 上涨,以及原材料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继续上涨的压力,2010 年通货膨胀率将升至 3.5-4%。不过,这些价格不太可能继续像 2009 年底那样大幅快速上涨。与 2007 年 不同的是,如上文已经提到的,今明两年国际上的通胀不会很高。导致粮食价格上 涨的那些国内因素也不会持续。就核心通胀来说,工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增长放 缓,因此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很高的核心通胀。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净供给在今 后几年可能有所减少。但是,根据中国以往的增长模式来看,货物和服务的供给增 长速度往往远快于需求的增长。实际上,某些产业部门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是一个 担忧。另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立场,资产价格今年很可能继续大幅上升。这 对今年上半年尤其如此(紧缩政策还没有产生很强的冲击,且新的供给还没有实 现)。 主要的宏观风险包括资产价格过高及地方财政的困境。经济增长的风险是双向的: 既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预测。不仅出口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经济发 展与宏观政策反应之间的关系也意味着国内经济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投资 的走向也有一些不确定性。不过,增长前景较一年前来看不确定性已经大为降低。 价格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风险,但它相对来说比较温和。也许最大的宏观经济风险— —也是对政策制订者最大的挑战——是大规模货币刺激政策的后果 :资产的高价 格,潜在的房地产泡沫,以及地方政府财政。 10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立场应当较 2009 年有 图 15. 中国的经济周期状况与美国相去甚远 所收紧,以控制正在显现的风险。 S % 虽然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低迷,且很多 4 国家产出远远低于潜在产出,但中国 3 2 的增长保持强劲。根据传统的一些指 1 标,中国的实际产出甚至已经接近潜 0 在产出水平(图 15 )。因此,中国 -1 -2 需要采取与其他大多数国家非常不同 -3 美国产出缺口 的宏观政策立场。我们认为通胀的风 -4 中国产出缺口 险仍属温和(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 -5 的因素),但无论如何宏观立场需要 -6 1993 1997 2001 2005 2009 比 2009 年显著的收紧,以便管理通 胀预期,并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风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IMF,世界银行工作人员 估计。 险。为维持金融稳定,需要采取措施 使地方政府债务限制在可管理的范围 之内。  向全国人大提交的预算显示了中性的财政政策立场。在 2010 年的预算中, 财政赤字的水平相比 2009 年大致没有变化。9 但正如中国政府所强调的,在 实施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十分重要。我们相信这意味着实施计划将视具体情况 而定,且财政自动稳定器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 货币政策需要比去年更紧,且增强汇率灵活性和货币政策相对美国的独立性 的需要更为突出。考虑到为了给需要的价格调整留出空间,增加对温和通胀 的容忍度是有帮助的。汇率升值将减少通胀压力,有助于推动经济平衡增 长。长期看来,更加灵活的汇率可以确保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美国经济周期 的独立性。而这正越来越成为必须。  确保金融稳定包括降低资产价格泡沫的以及确保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这既 需要宏观经济政策,也需要采取其他措施。 需要进行结构改革来实现长时间的可持续增长。向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 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由于目前增长前景保持良好,且中国正在准备第十二个五 年计划,现在正是很好的时机来研究整个结构改革日程,并从其中挑出可以在短期 推进的项目。 9 如在下文将会解释的,地方政府某些开支转结到了 2010 年。但同时预算中的财政收入数字也是偏 保守的。根据主流的预测以及收入稳健增长的假设,现收现付制下的财政赤字应该与预算中(权责 发生制)的赤字数大致相同。 11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财政政策 2009 年预算赤字的增幅很小(图 16)。2009 年初由于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大幅下 降。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增长放缓,反映出企业利润增长的缓慢和增值税改革的影 响。不过,随着经济好转,再加上加强了税收征管,收入有所回升。比如,由于强 化税收征管,2009 年来自石油生产企业的税收收入激增。消费类的税收受到汽车销 售及烟草税提高的支撑。总的来 看,尽管实行了增值税改革,全年 图 16. 预算赤字规模保持中等 预算收入增长仍达到了 11.7%(其中 10 亿 人 民 币 ( 12月 移动 平均) GDP占 比 ( %, 12月 移 动平 均) 60 3 税收收入增长达到 9.7%),增幅远 月度财政盈余 远高于 6.8% 的名义 GDP 增长率。 40 2 财政盈余GDP占比(右 2009 年预算支出增长 21.2% 。除用 20 轴) 1 于基础设施的支出大幅增加外,在 0 0 医疗、教育及社会领域的支出也有 -20 -1 很大增加(上述三领域开支分别增 -40 -2 长了 42%,15%,11%)。2009 年预 -60 -3 算赤字为 GDP 的 2.8%,高于 2008 -80 -4 年的 0.4% 。 10 社保基金的收入和支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分别增长 17% 和 25% ,其盈余为 数据来源:财政部,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GDP 的 1.1%,与 2008 年的水平持 平。11 不过,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实际上远远大于预算所显示的程度。上文已经提到,政府 经济刺激方案中几乎三分之二的支出是以政府预算外的方式进行的——主要是银行 贷款。 2010 年的财政安排意味着中性的财政立场,这是很正确的。预计 2010 年经济将有 力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中性的财政政策立场最为合适。具体而言,需保持财政赤 字与 2009 年相当,同时大大缩减预算外的刺激措施。向人大提交的预算报告显示, 根据预算收支安排,收支差额为 GDP 的 2.8%,与 2009 年持平。由于占 GDP 的 0.7%的地方政府支出递延至 2010 年,中央政府 2010 年预算的“现金”赤字将有所 上升。不过,对预算收入的估计是比较保守的。12 根据各主流研究机构对名义 GDP 增长的预测以及对财政收入状况的假设,中央的现金预算将基本保持中性。对财政 收入进行保守估计可以给政府一些回旋余地——即使经济增长低于预计的增长速 度,也可以不用采取额外的增收措施而将赤字控制在计划之内。 10 政府公布的财政赤字包括了转结到 2010 年的占 GDP0.7%的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11 目前还没有预算外的财政数据。 12 这份预算估计收入增长 8%。而根据对经济前景的主流预测(比如我们的预测),同时考虑到最近 几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均大大高于 GDP 增长,今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应该高于这个水平。 12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还存在不确定性,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最好保留一定的灵活性。 这要求针对各种经济形势制订预案,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财政的自动调节器充分 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如果经济形势与编制预算时所预计的不同,要接受财政收入 及收支差额与编制的预算有所不同。 2010 年预算中的支出结构没有什么变化。2010 年全部政府预算支出预计增长 10%。 预算内公共投资支出增长 7.5%(名义增长)。在政府近期特别强调的“民生”领 域,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支出增长 6.7%,社会保障支出增长 10%,医疗事业支出增长 14%,教育支出增长 14%。用于刺激农村消费的补贴政策将继续实施,但实施细节 有些调整。 货币政策 2010 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化解重大的宏观及金融风险:对高通涨的预期, 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以及地方财政的紧张。 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提出了一个扩张 图 17. 银行间利率保持低位 %( 年 率 ) 性较弱的货币政策立场,并相应采 6 3月期CHIBOR 取了一些步骤。今年的总体信贷增 5 3月期央行票据 长目标为 18%,而 2009 年是 30%。 对每个月的信贷规模都设定了限额 4 以防止信贷增长过快。有关部门也 3 采取了一些行政措施,加强了促进 2 贷款审慎的规定,以防止房地产行 业及地方财政方面的风险(见下 1 文)。为收回一些流动性,已两次 0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上调 50 个基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点。13 然而,总体来看流动性仍然十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 分充裕,这从银行间拆借利率的低 位可以反映出来(图 17)。 对通胀预期和通胀压力可以通过收紧货币及汇率升值来控制。为缓解通胀预期,很 重要的一点是要确保 2010 年新增贷款控制在 7.5 万亿元以内的目标得以实现。提高 利率可以使紧缩政策更有说服力。提高汇率有助于降低进口产品价格,减少对中国 产品的需求,从而缓解通胀压力。这也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更多增 长来自消费和服务业,而不是工业和投资。 13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RRR)有与公开市场操作类似的一次性效应。因此,存款准备金的调整虽然可 以向市场发出信号,但它对收紧货币条件没有长期作用。 13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在通胀问题上,增加对温和通胀的容忍度、允许相对价格的调整也是有益的。高通 胀造成经济的扭曲,是有害的。然而,在像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国家,随着经 济的改革和发展,相对价格需要随之变化。在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温和的通胀( 4- 5%)不被视作什么问题。刻意将通胀保持在很低水平可能会阻碍必要的相对价格调 整。比如,中国需要提高资源产品和电力等公用事业的价格,这是调整经济结构所 必需的。还有,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工的工资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 距,从而改善初次收入分配。如果由于对温和通胀的担忧而阻止这些必要调整的发 生,那将是很不幸的。 除遏制通胀预期之外,货币政策对控制资产价格泡沫也至关重要。 最近的全球金融 危机已经显示了制定货币和金融政策时忽视资产价格上升的后果。虽然全球来说较 大的产出缺口会抑制通货膨胀,但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关注中国自己的产出缺口变 化情况及由流动性推动的资产价格上涨。 很有必要提升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  由于利率大大低于有形投资、房地产、土地和股票的预期回报率,低利率加 剧了过度投资和投机等政府正努力控制的问题。  相对于制造流动性的国内因素,对利率敏感的资本流入对流动性的影响很 小。2009 年 730 亿美元的资本净流入只相当于银行新增贷款的 5%。这一定 程度上是由于资本控制对遏制资本流动发挥了有效作用(虽然这种控制并不 十分彻底)。此外,流入中国的金融资本对利率也不是非常敏感,因为它们 多数是流向股市以及房地产业。  量化措施和信贷配额等行政手段可以有效控制信贷规模,但往往引起金融市 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如 2010 年初出现的情况。这些措施具有扭曲性,同 时也与银行的市场化改革目标相矛盾。 如果决策者仍然担心对利率敏感的资本流动,那么加强汇率的灵活性将有助于解决 这一问题。由于中国的经济周期与美国不同,美国的货币政策(利率)对中国往往 是不合适的。不仅最近的情况是如此,而且今后这种情况会比以前出现得更多。提 高利率的灵活性将加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通过将汇率升值及贬值的双向风险引入 外汇市场,这种灵活性将为根据国内需求调整货币政策提供更大空间:即使高收入 国家保持低利率,中国也可以提高利率。 保证金融稳定 要确保金融稳定,就要化解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并避免地方财政出现紧张。除收紧 货币政策等措施外,还需要进行一些结构性改革。 14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房地产市场——明确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决策者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是正确 图 18.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恢复,房产价格已 的(图 18)。虽然全国来说房地产 经迅速上涨 价格被高估的程度以及价格下降的 同比% 同 比 %( 3月 移 动 平均) 可能性有多大都不明朗,对房地产 35 房屋销售面积(右轴) 80 市场保持关注还是正确的。房地产 30 36大中型城市房价 60 全国平均房价 价格下降对居民家庭的影响将相对 25 40 有限,因为他们的杠杆率相对较 20 低。然而,房地产在很多公司和银 15 20 行的资产组合中占了很大比例。而 10 0 且,由于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 5 -20 让收入,房价下降将使地方财政将 0 受到很大影响。此外,如果房地产 -5 -4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业出现下滑,整个经济增长都将受 到很大影响。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政府有关部门最近采取了一些旨在遏制房价上涨压力的措施。 2009 年银监会要求银 行确保发放的贷款是用于“实体经济”投资,而不是流向房市或股市。上文的“近 期经济形势”一节讨论了最近增加住房供给、遏制房地产投机的措施。今后可能采 取更多强化审慎贷款的法规和其他行政手段,包括进一步增加贷款损失的拨备,提 高最低首付比例、以及提高备付率等。总体货币政策收紧是另一个重要手段。 此外,一些结构性改革也有助于化解资产价格方面的风险。可以通过深化金融业改 革、包括债券市场的改革来增加金融产品的供给。当前银行存款利率仍然受到限 制。放开限制、刺激长期储蓄产品的发展将有助于吸收剩余资金。对房地产征收资 本收益税也将有助于缓解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压力。 对房地产市场价格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对市场泡沫的担忧与对中低收入者买 不起房的担忧区分开来。中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时候(比如现在),决策者一 方面担心市场过热和出现泡沫,同时也忧虑中低收入者在大城市中心(或城中心附 近)买不起房。结果,政府有时采取措施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总体价格。实际上这 两种担忧要求的政策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要保持金融和宏观稳定,除了要有合适的宏观政策立场外,还要改善市场运行,减 少扭曲。首先,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有待改善,包括改善房地产价格和空置率的数据 质量。由于当前房地产业的数据质量很差,住房的可负担性,即房价收入比,很不 明确,而过高的房价收入比常常被用作房价下调潜力的指标。14 建立更具代表性的 14 如果根据官方数据来看,这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并不特别令人担忧。然而,人们担心官方数据低估 平均房价的增长,同时高估平均工资的增长。此外,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很难建立一个基准指 标。 15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房地产价格数据,并反映房价与各种人群收入情况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房地产市场 的良好运行。第二,土地出让及其过程有待改善。一个核心目标是减少地方政府追 求高房价、高地价的动机,这包括通过物业税或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安排,使地 方政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来降低它们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第三,对房地产金 融进行密切监管是很重要的,包括房地产按揭贷款、再贷款市场等。 另一方面,对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的担忧应当通过可预见的、以法规为基础的政府 支持框架来解决。在市场经济中,改善住房的可获得性、让更多人买得起房这类目 标是政府的责任。这应该通过专门的政府支持项目,而不是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干 预来实现。政府支持可以采取补贴或提供公共廉租房的方式进行。这应当是一个长 期过程。中央政府需要领导这方面的努力,并提供可能需要的支持。15 地方政府财政与债务——评估有关风险 经济刺激方案下的支出引起了人们对地方政府财政的担忧。自 2008 年底以来,地方 政府用于基础设施的支出大大增加,同时在其应该承担责任的医疗、教育和社保领 域方面的支出压力也大为增加。今年货币政策可能收紧,而土地出让收入增长可能 放缓甚至下降,从而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出现紧张。 人们担忧的核心问题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这是地方政府成立的用来为基础设施 和城市建设进行融资的类似国有企业性质的单位。16 之所以建立这些平台,部分原 因是为规避禁止地方政府借款的规定。它们投资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土地出让收 入和用征地为质押从银行获得的融资。 2009 年对这类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规模很大,但这并不是什么新现象。银监会最近 估计,2009 年这些融资平台的银行负债增加了 1.3 万亿元人民币,到 2009 年底贷款 余额为 5-6 万亿元,此外还有 3 万亿元的信用额度。负债总额可能达到 9 万亿元, 相当于 GDP 的 27%。还有人估计负债总额甚至高于这个水平。然而,这些债务的很 大一部分是在 2009 年以前已经积累起来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因此出现系统性的问 题。 如果基础设施项目不能带来足够的增长,收入不能支付运营和利息成本、偿还贷 款,那么就会出现问题。虽然技术上说还款是这些融资平台的责任,但如果地方政 府对债务有或明或暗的担保,或是通过补贴来支付那些不具备财务可持续性项目的 运营成本,那么这些债务实际上就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的。迄今为止,虽然有些地 方政府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来说创造了额外的经济增 长,贷款是由未来的高税收收入及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今后如果发展顺利,这种 模式依然可以保持。不过,在 2009 年的投资和债务大幅增长之后,减少新的投资活 1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中央政府将加快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同 时加快对低收入家庭的公共廉租房建设。 16 有的地方称之为城市开发与建设公司,在经济统计数据中它们的活动在“企业”部分显示。 16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动是很重要的。从中期来看,主要的风险是经济增速降低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的波 动。新出现的挑战是拆迁补偿费提高,同时,目前强调的一些第二代基础设施(城 市污水系统,环境工程,廉租房建设等)可能不会象以前的道路和港口建设项目那 样刺激经济增长和政府收入增加。 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地方政府未来的投资支出,也可能引起不良贷款的上升。 17 地方 政府预算外收入如果减少(由于政策收紧或房地产市场调整所造成),将主要对基 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开发产生影响。那些严重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地方,以及那些已 经积累了大量债务的地方可能面临流动性问题,也可能无力偿还贷款,造成银行的 坏帐。虽然这对任何银行来说都是问题,但对小型的地方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来说 更为突出。它们的风险管理较弱,更容易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政治压力,而且其资 产组合中低风险贷款比例较低。对那些全国性的大银行来说,坏帐不太可能成为一 个严重问题,因为它们的资产更为平衡,而且它们对基础设施的贷款往往是有中央 支持的大型项目。 中央政府对这些问题很清楚,并且已经采取/宣布了一些措施来限制地方政府借款的 增加,降低有关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都对有关问题提出了警告,并要求银 行加强对地方政府项目贷款的风险评估。随后有些银行也宣布要对这类贷款更加谨 慎。中央政府看来正在考虑发布对地方政府贷款担保的新法规,限令地方政府不可 以为项目出具担保函和安慰函。 基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良好,只要有适当的政策,这些问题就不大可能成为引起 系统性财政或银行业紧张的严重问题。今后几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以及 由此产生的问题将取决于经济的增长以及中央限制地方政府贷款措施的有效性。如 果大部分债务需要由政府买单,那么将大大增加政府的正式债务。不过,中国的财 政状况良好——这一点在与其他国家相比时就显得格外突出,因此足以承担这些债 务。此外,作为一个顺差国家,中国在决定如何处理这类问题上有更大的空间,因 为政府的负债主要是在国内。 不过为化解今后的类似风险,改革是必需的。总的来看,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模式还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需要对政府间财政体系进行改革,增加地方政府的收 入,并使收入来源多元化,减少地方财政对波动的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同时需要 加强地方政府财政活动的透明度。最好把土地出让收入、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活动 纳入地方政府预算。 17 地方政府的财政活动大体分为两部分。一般预算支出主要是经常性支出,资金来自地方的经常性收 入和中央的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用于基础设施和城市开发的支出为预算外支出,资金来自土地出 让收入和其他非经常性收入,特别是银行贷款。自 2007 年起,土地出让及相关支出在地方政府基金 性预算中报告,但它们并不包括在地方政府的一般预算内。 17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关键的中期挑战和改革优先领域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最剧烈阶段的逐渐过去,以及中国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 二五”规划)工作的开始,政策辩论的焦点正在从短期的经济刺激转向中期的结构 性改革议程。 今后几年,两个关键挑战令人瞩目。第一个是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基础。在 与中国人均 GDP 相当的国家,这一挑战常被称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近些 年 GDP 的迅速增长,并到目前为止成功避免了落入这一“陷阱”。这与中国持续大 胆进行改革、扩大开放以及进行必要的公共投入密切相关。18 要在未来继续成功, 就需要在这些方面进一步的推动,以找出新的可持续的需求和供给的增长点。 第二个关键挑战是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继续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已经采 取了很多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但这方面的工作远未完成。具体挑战包括创造利于 产生更多就业机会的条件,改善“初次收入分配”,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可获得 性,扩大社会保障,以及努力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调整。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 的重要讲话和提交的文件中,中央政府已对其中很多内容作出了阐述。而且,许多 领域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或是具体的改革计划正在形成。有效实施将是这 些改革和政策调整成功的关键。改革旨在实现以下五个相互关联的目标: 1. 继续推动经济的“再平衡”。尽管中国过去的增长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但 中国的高级领导人和经济分析人士都早已认识到这种增长是不平衡的,最终 也是不可持续的。经济需要尽快从由出口、投资和工业拉动的增长转向由内 需、消费和服务业拉动的增长。而加速这种转变已经十分迫切和关键。这主 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尽管中国在实现“十一五”目标方面取得了诸多进 展,但在转变增长方式方面成果有限,从而也使“十一五”其他目标的进展 受到限制。第二,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中长期前景不甚乐观,从而造成外需 不振,因此中国要想保持相对快速的 GDP 增长,就必须扩大内需。第三,经 济增长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问题在改革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实现经济 再平衡是这方面取得进展的关键。经济再平衡将创造新的、永久性的国内需 求,包括更多消费、更多的医疗和教育支出以及上升产业(特别是服务业) 的新投资机会,同时也会带来地方经济的振兴(如内陆省市)。平衡的经济 模式将更具劳动力密集的特质,在同样的增长水平上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 会,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也将为改善初次收入分配提供基 础。要实现这种转变,就需要进行一系列政策调整来解决各种导致过分强调 出口、投资和工业产出而抑制内需、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的扭曲。 18 比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开可贸易部门,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广泛的价格放开,对国 有企业进行改革改制,以及进行与加入 WTO 相关的一系列改革等。 18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2. 在各领域继续提高效率。虽然近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较快,但中国 的GDP增长主要还是由有形资产的积累推动的。然而,如果要实现持续的快 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必须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的投资率已经非常 高,再进一步提高即是不太可能,也是不可取的。人口红利的减少将进一步 降低劳动力对增长的贡献。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推动。对资本、 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定价的改革将促使对资源的更有效利用。金融行业的 改革和国企分红改革可以改善资本效率 (专题框1)。鼓励创新的政策将帮 助中国出口企业提升它们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打破服务业和公共设施领域某 些行业的“垄断”、允许私营企业参与竞争,将带来很大的效率改善,其效 果可能不逊于十年前在制造业中实施此类政策所带来的效果。进一步进行农 村改革,特别是实施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政策,将提高农业生产率。更重视 创造人力资本(医疗与教育)将造就生产率更高的劳动人口。 3. 努力实现更具可持续性的经济活动和就业的空间转移。这方面改革的核心是 实现永久、成功的城市化,但它同时也包括经济活动的转移(如从沿海向内 陆的转移)。随着中国的继续发展,进一步的城市化不可避免。城市化进程 也是扩大消费的一个持续增长点,带来在生产活动、基础设施和住房等领域 的投资需求。城市化产生的积聚效应将进一步提高生产率。而如果能将中心 城市之间有效连接,这种积聚效应就更为明显。不过,城市化的过程需要充 分考虑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性。人口的转移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公共服务提 供都会形成挑战(医疗、教育、社会服务、公共和基础设施等)。但为了获 得更多的城市化和劳动力流动性所带来的巨大好处,必须克服这些挑战。在 这方面,最近的有关养老保险异地转移的改革是非常正确的(专题框2)。可 以通过对土地市场、城市规划和户口制度等的配套改革来进一步加速城市化 进程。与此同时,为保证城乡平衡发展,还要推动农村经济的深刻转变。在 这一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改革地方政府财政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 系。 4. 进一步转变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过去30年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已经发 生了重大变化,今后应当继续进行改革。在某些领域,这意味着扩大市场的 作用,政府从直接控制或拥有控制权转向使用激励措施、适当监管及其他间 接方式进行管理。这些领域包括金融业,服务业,某些迄今仍受政府限制的 公共设施部门,以及土地使用权。相反的,在另外一些领域政府的直接职能 应当加强。这包括医疗,教育,以及其他有助于降低人群脆弱性的领域,如 养老金制度、社会救济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 5. 充分考虑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动。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全球 金融危机必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需求产生长远影响。因此中国的外部环境不 会回到危机前的情况。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全球化的发展曾使中国大为受益, 但当前环境的变化要求中国对增长来源和增长方式进行重大调整。第二,随 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包括对外投资的增加),中国的发展 19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和政策将对全球市场和其他国家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需要在制订政策 时考虑在内。在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和推动贸易便利化的努力中,中国也需 要考虑这些日益加强的纽带。最后,中国将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努力来解 决涉及全球和地区性公共产品的诸多问题,这其中包括环境问题。 专题框 1. 国企分红改革下一步可采取的步骤 中国的国有企业利润很高。经过了 90 年代的持续改革,加上中国总体经济的迅速增长以 及优惠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使中国的国有企业利润率自 1998 年以来稳步提高,这种趋势 一直保持到 2008 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2009 年上半年国企利润有所下降,但全年仍 然有 10%的增长。2007 年,非金融类国有企业的利润总和占 GDP 的 7%。如果这些利润纳 入政府预算,中国的财政收入将增加大概三分之一。 中国正在对扩大国企分红进行试点。考虑到自 1994 年以来一直没有国企分红政策,2007 年国务院出台了一项试点改革,向中央下属的国有企业的收取分红,并纳入中央国有资本 经营预算(SCMB)。该试点在 2008 年开始,并计划在三年内结束。 此项试点之后中国的国企分红改革之路该怎么走? 最近的一份世界银行政策报告提出了三 项政策建议。19 首先,要在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增加一套国企分红率决定机制,提高国企分红率 的灵活性。该机制应该按以下方式运作:每家国企的分红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固定部分 和可变部分。固定部分分红比率按行业统一确定。而可变部分分红比率通过一个含 4 个步 骤的过程来确定。首先是国有企业董事会提出可变分红比率的目标并纳入国企经营责任书 的考核指标。然后与国资委进行讨论。达成协议后双方签字。最后由国资委实行业绩评 估。 第二,政府对中央企业的平均分红率实行监测和调控。政府可选择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作 法。一种作法是,在确立上述国企分红率决定机制后,政府应接受这个机制所带来的任何 结果,不再进行调整。但是,如果政府认为有必要对中央国企的平均分红率加以某种规划 和目标调控,那么可以考虑采取以下两种办法:一是政府可以开展深度研究,通过评估国 企利润的投资效率,来估算不同行业和重点国企适用的分红率水平;二是考虑国企改革总 体战略和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在“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一个目标分红率,其水平可在 20%- 50%之间。 第三,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的衔接。2010 年政府可以考虑采取两项行动: (1)实现国企分红向公共预算的第一次转移;(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公共预算后, 最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 19 报告英文版见 www.worldbank.org/china,中文版见 www.worldbank.org.cn/china。 20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专题框 2. 中国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改革 2010 年初,中国政府发布了提高养老保险权益可转移性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这 项“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在跨省 流动就业时,可以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其参保年限合并计算,帐户储蓄额累积计算。这项 改革是向建立全国性养老体系、提高统筹层次、增强劳动力流动性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结构分散,保险帐户原来不能异地转移,因此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 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养老金在市/县一级统筹。各省社保基金规模差异很大,经济发 达的省份往往有大量盈余,而欠发达省份有大量赤字。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框架或政策,分 散的财政体系中没有鼓励任何养老金异地转移的激励机制。由于工人在异地流动时只能转 移个人帐户部分,很多农民工在返乡或到其他城市工作时就会提取个人帐户中的储蓄并退 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新出台的措施旨在使保险的统筹帐户可以和个人帐户一同转移。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有两个资金来源:社会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企业要按其发放工资总额的 20%向社会统筹 帐户缴费,而工人要向其个人帐户缴纳其工资收入的 8%。养老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础 养老金,一是个人帐户养老金。20 新出台的这项政策规定,参保的城镇职工和农民工可以全 额转移个人帐户,对统筹帐户可以转移五分之三。这是职工第一次可以异地转移其统筹帐 户。 如果这项政策得以成功实施,将产生几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它将改善对城镇职工和农 民工养老金权益的保护,增强社会公平。其次,它将提高城镇职工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 性,扩大覆盖率。2008 年有 2420 万农民工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占所有农民工总数的 17.2% 。第三,它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改善城市化的质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可避 免,大多数农民工比较年轻,倾向于永久留在城市生活。允许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不仅有 助于鼓励职工参保,而且也为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金体系提供了良好条件。第四,这 将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性,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同时也通过消除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促 进居民生活质量的平等。 这些措施是为实现高质量的城市化而迈出的积极步骤。对社保基金和服务进行区域协调要 求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网络,还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老保险的 转移,增强劳动力的流动。这方面的管理能力可能需要提高。同时,现在还遗留一些限制 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如户口制度及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资格等)。这些措施使改革这些因 素变得更为迫切。而这根本上要求政府间财政体系的改革。 20 基础养老金的数额取决于省内平均工资、参保人的工资基数以及参保年限等因素。 21 中国经济季报 — 2010 年 3 月 世界银行出版物及关于中国的最新研究: 以下出版物和工作论文可以在世界银行网站下载(http://www-wds.worldbank.org): 《贸易前沿问题:加入 WTO 后中国面临的选择》(报告编号:53244) 摘要:本文集介绍了大量其它国家和地区在第二代贸易议题方面的经验,评估了这些新议题对中国 发展的影响,这些可以作为中国现阶段制定贸易政策的参考。 《经济增长,空间收入不平等,以及教育和培训在中国的作用》(报告编号:52712) 报告作者:Arvil Van Adams 摘要:本文追溯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故事,阐明了教育和培训在其中的促进作用。它强调了在背后支 持教育和培训发展的政策影响了收入增加不平等的方式。 《分享碳融资获得的益处:来自广西清洁能源机制项目的经验》 (报告编号: 53194) 摘要:广西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是一个成功的森林碳融资项目。它旨在实现多种环境和发展目标,包 括碳吸收、生物多样性的增强、水土流失控制和改善当地的生活。 《有效约束、充分自主:中国国有企业分红政策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治理》(报告编号: 53254) 摘要:这份政策分析报告旨在探索国有企业分红政策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它是世界银行就此问题继 2005 年和 2007 年出版物后的又一研究成果。 《学习中国的奇迹: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发展提供经验》 (报告编号:WPS5216) 报告作者:Ali Zafar 摘要:中国经济快速的增长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缓慢而动摇的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双方 交流的增加,更广泛的经验交流尤为必要。 《市场从北方转向南方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报告编号: WPS5205) 报告作者:Raphael Kaplinsky; Masuma Farooki 摘要:本文用图表形式阐明了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是如何演变的。作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 印度,这两个亚洲经济的巨大动力还将保持其经济增长,而历史上处于主导地位的北方经济主体将 会停滞不前。 《当市场转移到中国:加蓬木材及泰国木薯的价值链》(报告编号: WPS5206) 报告作者:Raphael Kaplinsky, Anne Terheggen; Julia Tijaja 摘要:中国经济快速的增长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同时,高收入北部经济主体减少了其对许多领域 商品的需求。本文探讨了这种最终市场变化所引发的两种后果假设。 《平衡国际金融关系的办法:美中结算案例》(报告编号: WPS5188) 报告作者:Nadia F. Piffaretti; Sergio Rossi 摘要:在今后十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货币关系管理将成为决定世界金融体系稳定与否的一个至关 重要的参数。 《黑格尔的宏观经济学 - 全球失衡辩证法》(报告编号: WPS5175) 报告作者:Celestin Monga 摘要: 本文解释了两个中美之间失衡的理论,并对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还提出 了协调方式。 《多极国际货币体系》(报告编号: WPS5147) 报告作者:Mansoor Dailami; Paul Masson 摘要:凭借经济快速增长,资金实力不断壮大,以及新产生的自信感,近年来,金砖四国 - 巴西、俄 罗斯、印度和中国形成了一股力量,促使全球经济开始从以美国为主导的体系发生转型。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