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699 v6 中国:蚌埠综合环境改善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李楼路、凤安东路建设 蚌埠市发改委 蚌埠投资集团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3 年 7 月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2页 目录 前 言 ...................................................................................................................................................................... 6 1 总论 .................................................................................................................................................................... 7 1.1 评价目的与指导思想.................................................................................................................................. 7 1.1.1 评价目的 ............................................................................................................................................. 7 1.1.2 指导思想 ............................................................................................................................................. 7 1.2 编制依据 ..................................................................................................................................................... 7 1.2.1 法律法规 ............................................................................................................................................. 7 1.2.2 技术依据 ............................................................................................................................................. 8 1.2.3 技术资料 ............................................................................................................................................. 9 1.2.4 世界银行安全保障政策 .................................................................................................................... 9 1.3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9 1.4 评价标准 ................................................................................................................................................... 10 1.4.1 环境质量标准 ................................................................................................................................... 10 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 11 1.5 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11 1.5.1 评价内容 ............................................................................................................................................ 11 1.5.2 评价重点 ........................................................................................................................................... 12 1.6 评价时段 ................................................................................................................................................... 12 1.7 环境保护目标 ........................................................................................................................................... 12 1.7.1 声环境保护目标 ............................................................................................................................... 12 1.7.2 水环境保护目标 ............................................................................................................................... 14 1.8 评价工作程序 ........................................................................................................................................... 16 2 区域环境概况及相关规划............................................................................................................................... 17 2.1 自然环境 ................................................................................................................................................... 17 2.1.1 地理位置 ........................................................................................................................................... 17 2.1.2 地形地貌 ........................................................................................................................................... 17 2.1.3 气候条件 ........................................................................................................................................... 18 2.1.4 水资源 ............................................................................................................................................... 18 2.1.5 土地及植被 ....................................................................................................................................... 18 2.2 社会环境概况 ........................................................................................................................................... 19 2.2.1 行政区人口 ....................................................................................................................................... 19 2.2.2 经济概况 ........................................................................................................................................... 19 2.2.3 沿线风景区调查 ............................................................................................................................... 19 2.3 项目沿线交通现状 ................................................................................................................................... 20 2.4 项目建设与城市规划符合性分析 ............................................................................................................ 20 2.4.1 与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符合性分析 .................................................................... 20 2.4.2 与蚌埠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符合性分析 ........................................................................................ 22 2.4.3 与蚌埠市高铁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符合性分析 ............................................................................ 25 2.5 环境质量概况 ........................................................................................................................................... 28 2.5.1 环境空气质量概况 ........................................................................................................................... 28 2.5.2 地表水环境质量概况 ....................................................................................................................... 28 2.5.3 声环境质量概况 ............................................................................................................................... 28 2.6 道路沿线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29 2.6.1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29 2.6.2 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 ............................................................................................................... 31 2.6.3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 36 项目 .................................................................................................................................................................. 38 PH...................................................................................................................................................................... 38 标准值 .............................................................................................................................................................. 38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3页 6-9 ..................................................................................................................................................................... 38 3 工程概况 .......................................................................................................................................................... 40 3.1 工程基本概况 ........................................................................................................................................... 40 3.2 工程所在地理位置 ................................................................................................................................... 40 3.3 工程建设基本内容 ................................................................................................................................... 40 3.4 工程设计方案 ........................................................................................................................................... 42 3.4.1 道路工程 ........................................................................................................................................... 42 3.4.2 排水工程 ........................................................................................................................................... 53 3.4.3 供水工程 ........................................................................................................................................... 55 3.4.4 道路照明工程 ................................................................................................................................... 56 3.4.5 交通工程 ........................................................................................................................................... 57 3.4.6 供电及电讯工程 ............................................................................................................................... 58 3.4.7 绿化工程 ........................................................................................................................................... 58 3.5 工程征地及拆迁 ....................................................................................................................................... 59 3.5.1 征地 ................................................................................................................................................... 59 3.5.2 拆迁 ................................................................................................................................................... 60 3.6 交通量的预测 ........................................................................................................................................... 60 3.7 主要工程数量及原辅材料消耗 ................................................................................................................ 60 3.7.1 工程数量 ........................................................................................................................................... 60 3.7.2 原辅材料消耗 ................................................................................................................................... 61 3.7.3 土方施工量及取弃土位置 ............................................................................................................... 61 3.8 主要经济指标 ........................................................................................................................................... 64 3.9 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分析........................................................................................................................ 65 3.9.1 施工期 .............................................................................................................................................. 65 3.9.2.运营期 .............................................................................................................................................. 67 4 方案比选 .......................................................................................................................................................... 70 4.1 有无项目比较 ........................................................................................................................................... 70 4.2 线路走向比选 ........................................................................................................................................... 70 4.3 项目内容比选 ........................................................................................................................................... 70 材质 ...................................................................................................................................................................... 71 优缺点对比 .......................................................................................................................................................... 71 水泥路面 .............................................................................................................................................................. 71 平稳,但噪声较大............................................................................................................................................... 71 较差 ...................................................................................................................................................................... 71 较好 ...................................................................................................................................................................... 71 较差 ...................................................................................................................................................................... 71 5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 ....................................................................................................... 72 5.1 施工期社会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 72 5.1.1 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 72 5.1.2 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 73 5.2 城市生态景观影响分析与防治措施 ........................................................................................................ 73 5.2.1 施工期间的生态影响分析 ............................................................................................................... 73 5.2.2 工程施工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分析.................................................................................................... 74 5.2.3 施工期生态景观的保护措施............................................................................................................ 74 5.2.4 施工场地生态恢复措施 ................................................................................................................... 75 5.3 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及治理对策 ............................................................................................................ 76 5.3.1 评价范围和标准 ............................................................................................................................... 76 5.3.2 施工设备噪声强度调查 ................................................................................................................... 76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4页 5.3.3 施工期噪声预测结果及影响分析.................................................................................................... 77 5.3.4 施工期间噪声影响防治对策及建议 ................................................................................................ 78 5.4 施工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分析及治理对策 ............................................................................................ 79 5.4.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 79 5.4.2 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80 5.5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 81 5.5.1 施工期废水污染源 ........................................................................................................................... 81 5.5.2 施工期污水防治措施 ....................................................................................................................... 81 5.6 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及措施 ............................................................................................................ 82 5.6.1 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 82 5.6.2 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 82 5.7 施工场地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 83 6 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85 6.1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 85 6.1.1 正面影响分析 ................................................................................................................................... 85 6.1.2 负面影响分析 ................................................................................................................................... 86 6.2 城市生态环境、生态景观影响分析 ........................................................................................................ 87 6.3 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88 6.3.1 污染气象特征 ................................................................................................................................... 88 6.3.2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 .......................................................................................................................... 90 6.4 运营期噪声影响评价................................................................................................................................ 93 6.4.1 预测参数 ........................................................................................................................................... 93 6.4.2 预测模式 ........................................................................................................................................... 93 6.4.3 交通噪声预测结果 ........................................................................................................................... 95 6.4.4 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 98 6.5 水环境影响分析 ....................................................................................................................................... 98 6.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98 6.6.1 区域自然生境整体性影响 .............................................................................................................. 99 6.6.2 占地影响分析 ................................................................................................................................... 99 6.6.3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 99 6.6.4 农业生态影响分析 ......................................................................................................................... 101 6.6.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102 7 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103 7.1 社会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103 7.2 生态补偿措施及绿化方案...................................................................................................................... 103 7.3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 103 7.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105 7.4.1 环保工程措施比较 ......................................................................................................................... 105 7.4.2 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方案的选取 .............................................................................................. 106 7.4.3 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106 8 公众参与 ........................................................................................................................................................ 109 8.1 公众参与的目的和意义.......................................................................................................................... 109 8.2 公众参与的调查范围和调查方式 .......................................................................................................... 109 8.2.1 调查范围 ......................................................................................................................................... 109 8.2.2 调查方式 ......................................................................................................................................... 109 8.3 第一阶段公众参与调查........................................................................................................................... 111 8.4 第二阶段公众参与调查........................................................................................................................... 111 8.4.1 调查方式 .......................................................................................................................................... 111 8.4.2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统计 .................................................................................................................. 111 8.4.3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分析 .................................................................................................................. 115 8.4.4 公众意见统计 .................................................................................................................................. 115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5页 8.5 第三阶段公众参与调查...........................................................................................................................116 8.6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 ..................................................................................................................................116 9 拆迁安置环境影响分析.................................................................................................................................. 117 9.1 工程拆迁情况概述 ..................................................................................................................................117 9.1.1 集体土地征收 .................................................................................................................................. 117 9.1.2 住宅房屋拆迁 .................................................................................................................................. 117 9.1.3 弱势群体 .......................................................................................................................................... 117 9.1.4 地面附属物及基础设施 .................................................................................................................. 117 9.2 拆迁安置的政策法规...............................................................................................................................117 9.3 拆迁安置的目标 ......................................................................................................................................118 9.4 拆迁安置的补偿原则...............................................................................................................................118 9.4.1 尽量减少拆迁安置居民原则........................................................................................................... 118 9.4.2 等价补偿原则 .................................................................................................................................. 118 9.4.2 关注重点原则 .................................................................................................................................. 118 9.5 拆迁安置居民生产与生活恢复方案 .......................................................................................................119 9.5.1 永久征地安置方案 .......................................................................................................................... 119 9.5.2 住宅房屋拆迁安置方案 ................................................................................................................. 120 9.5.3 弱势群体安置方案 ......................................................................................................................... 120 9.5.4 地面附属物及基础设施恢复.......................................................................................................... 121 9.6 拆迁安置居民生活质量变化分析 .......................................................................................................... 121 9.7 小结 ......................................................................................................................................................... 121 10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 122 10.1 目的 ....................................................................................................................................................... 122 10.2 环境管理 ............................................................................................................................................... 122 10.2.1 建设期环境管理 ........................................................................................................................... 122 10.2.2 运行期环境管理 ........................................................................................................................... 124 10.3 环境监理 ............................................................................................................................................... 124 10.3.1 环境监理工作目标 ....................................................................................................................... 124 10.3.2 环境监理工作流程 ....................................................................................................................... 125 10.3.3 环境监理计划 ............................................................................................................................... 125 10.3.4 环境监测方案 ............................................................................................................................... 128 10.3.5 环境监理报告 ............................................................................................................................... 129 10.4 环保人员培训 ....................................................................................................................................... 129 1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30 11.1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130 11.2 环境治理措施投入估算........................................................................................................................ 130 11.3 环境损益分析 ....................................................................................................................................... 131 12 结论与建议 .................................................................................................................................................. 133 12.1 评价结论 ............................................................................................................................................... 133 12.1.1 项目概况 ....................................................................................................................................... 133 12.1.2 项目建设意义 ............................................................................................................................... 133 12.1.3 环境质量现状 ............................................................................................................................... 133 12.1.4 施工期环境影响 ........................................................................................................................... 134 12.1.5 营运期环境影响 ........................................................................................................................... 134 12.1.6“三同时”验收 ............................................................................................................................ 135 12.1.7 拆迁安置影响 ............................................................................................................................... 135 12.1.8 公众参与 ....................................................................................................................................... 135 12.1.9 环境管理和监理 ........................................................................................................................... 138 12.1.10 综合结论 ..................................................................................................................................... 138 12.2 建议 ....................................................................................................................................................... 138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6页 前 言 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辖市,地理坐标为北纬 33°01'~32°49'、东经 117°31'~ 117°11',是安徽省皖北地区加工业、商贸、科技中心城市;由于其位于津浦铁路干线 与淮河交会的特殊位置,是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蚌埠作为京沪高铁沿线的重要城市之 一,由于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办公成本、运输成本、山水城市、传统工业基础、科研 基础等巨大的组合优势,在京沪高铁的催化下,必将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 目前,蚌埠市龙子湖区的排水系统以及供水、供电、燃气、通讯、道路等城市基础 设施还不够完善,雨水和污水通过地下渗流直接排入龙子湖及鲍家沟、最终排入淮河, 加重了淮河水质的污染程度。根据蚌埠市排水专业规划,龙子湖区内的高铁地区雨水系 统属于龙子湖、鲍家沟雨水分区,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收集后排入龙子湖和鲍家沟;污水 系统属于杨台子污水系统,污水经通过污水管网收集,汤和路、胜利东路提升泵站后进 入杨台子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淮河。 因此,为了改善龙子湖、鲍家沟水质,最终改善淮河水质状况;同时,为了完善蚌 埠市龙子湖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蚌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拟投资李楼路和凤安东路两条道 路及管网的建设。李楼路和凤安东路的建设长度分别为 2609.3m 和 2813.24m;其中李 楼路配套各类管网建设总长度为 2.6km,凤安东路配套各类管网总长度为 2.8km。 我院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相关环保政策与技术规范,以 及世行安保政策,环评单位于 2012 年 3 月编制出《龙子湖区李楼路、凤安东路道路及 》 管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2012 年 3 月 31 日,蚌埠市环境工程评估中 心在蚌埠市组织专家对报告书进行了评审。根据专家组技术评审意见,我院对报告书进 行了必要的修改及补充,于 2012 年 4 月编制出《龙子湖区李楼路、凤安东路道路及管 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该报告现根据世界银行项目工作组提出的意 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以达到世界银行相关安全保障政策的要求。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7页 1 总论 1.1 评价目的与指导思想 1.1.1 评价目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对社会、经济影响深远的开发性活动,其建设施工期和运营 期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目的为: (1)通过对该项目沿线的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本工程建设的合理 性和可行性,并对主选方案和替代方案进行对比,为工程方案的选择提供必要的科学依 据; (2)通过对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针对工程的 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预测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3)将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和评价结论反馈于工程设计和施工,为优化工程设计 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或减缓由于工程建设而导致的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 (4)从环境方面论证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为工程的环境管理和项目决策提供科学 依据。 1.1.2 指导思想 本次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在对项目进行详细工程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导则》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资料和 借鉴有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价成果,合理确定评价范围、监测项目。并根据工程 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监测因子、预测模型。结论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公 正、明确与可信。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8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 (9)《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 257 号,1998.12; (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53 号,1998.1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 167 号,1994.9; (1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10; (13)《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第 5 号部长令,2003.5; (14)《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 号,2006.2; (15)《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水保[2001]12 号文,2001.1; (16)《关于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184 号, 2007.12; (17)《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6; (18)《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9.6; ( 19 )《关于规范征地补偿安置做好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 〔2007〕54 号,2007.2; (20)《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 家环保部,环监[1993]324 号,1993 年)。 1.2.2 技术依据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2011);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 7)《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B03-2006); (8)《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9页 1.2.3 技术资料 (1)蚌埠市环境保护局《关于确认蚌埠市高铁新区主干管网及道路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函》,环蚌秘[2011]148 号,2011 年 8 月 14 号; (2)《蚌埠市龙子湖区李楼路、凤安东路道路及管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2 年 3 月; (3)蚌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2011 年 6 月; (4)蚌埠市环境监测站环境质量监测报告,2011 年 8 月。 1.2.4 世界银行安全保障政策 根据世行安全保障政策 OP4.01 环境评价,本项目需开展环评,属于 B 类项目。本 项目影响区没有发现自然栖息地,文物,森林或大坝,因此相关的世行安全保障政策不 适用于本项目。对于文物保护的“发现即保护”要求和程序业已放入环评。 本项目环评符合世界银行集团环境健康卫生相关导则要求。在环评过程中,信息公 示和公众参与的开展符合世行 OP4.01 的要求。 1.3 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根据世行的相关政策,本项目属于 B 类项目。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本项目各环境要素评价等级及评价范 围确定分别见表 1-3-1 及表 1-3-2。 表 1-3-1 各环境因素评价等级表 环境要素 判别依据 等级 项目建成后,部分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通过实地踏勘,本项目选线将尽量 声环境 二级 做到避让村庄,沿线受噪声影响人口相对较少。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 TSP,营运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 NOx 和 CO, 空气环境 受本项目外排大气污染物影响的区域主要局限在道路两侧,且受影响区域人 三级 口密度不大。 区域内生态环境单一,工程带来的影响不大,项目的建设不会引起影响区内 生态环境 三级 生物量或物种多样性的锐减,工程影响范围小于 20km2。 地表水 施工期可能影响水体的污染主要为施工营地和施工点的污水污染,污染物量 三级 环境 少、成分简单、时间有限。 表 1-3-2 环境现状监测及影响预测评价范围表 评价内容 评价范围 现状监测 道路中心线两侧 200 米以内 环境噪声 影响预测 道路中心线两侧 200 米以内 现状监测 道路中心线两侧 1000 米以内 环境空气 影响预测 道路中心线两侧 200 米以内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0 页 现状调查 生态环境 道路中心线两侧各 200 米范围以内区域及道路沿线动土范围 影响分析 现状调查 高铁地区 社会环境 影响分析 高铁地区 地表水环境 现状监测 淮河蚌埠段 1.4 评价标准 1.4.1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 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属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类区,SO2、NO2、 TSP、PM10 评价标准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其相关标 准值见表 1-4-1。 表 1-4-1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浓度限值 编 号 物 质 名 称 取值时间 环境质量标准 mg/m3 1 小时平均 0.50 1 SO2 日平均 0.15 1 小时平均 0.2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 NO2 日平均 0.12 (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3 PM10 日平均 0.15 4 TSP 日平均 0.30 2、地表水环境 评价区域内的雨水经雨水管网收集后排入龙子湖,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后排入杨台 子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淮河。根据蚌埠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龙子湖及淮河蚌 (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标准;其具体 埠段水体水质均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标准值见表 1-4-2。 表 1-4-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mg/L(pH 除外) 项目 pH DO CODcr NH3-N 高猛酸盐指数 标准值 6~9 ≥5 ≤20 ≤1.0 ≤6 3、声环境 本项目的沿线大部分路段基本属于乡村生活区,因此距离道路红线 35m 内居民点均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 4a 类区标准;距离道路红线 35m 外居民 点均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 2 类区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 1-4-3。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1 页 表 1-4-3 沿线声敏感点执行的相关标准 单位:L A eq(dB) 评价标准 昼间 夜间 4a 类 70 55 2类 60 50 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废水 评价区域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排入杨台子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 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 A 标准后排入淮河。 拟建项目废水污染物排放具体执行标准值见表 1-4-4。 表 1-4-4 废水排放执行标准 环境要 标准值 标准名称及级别 污染因子 素 单位 数值 pH — 6~9 地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 COD mg/L 50 表 (GB18918-2002)中 放标准》 BOD5 mg/L 10 水 一级 A NH3-N mg/L 5(8) 石油类 mg/L 1 2、噪声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中相关标准的规定,见 表 1-4-5。 表 1-4-5 施工期噪声限值 噪声限值(等效声级 Leq[dB(A)]) 施工阶段 主要噪声源 昼间 夜间 土石方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 75 55 打桩 各种打桩机等 85 禁止施工 结构 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 70 55 装修 吊车、升降机等 65 55 1.5 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 1.5.1 评价内容 (1)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 包括项目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调查、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工程分析 主要工程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量分析,污染源源强的确定等。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2 页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主要为定性或定量地对沿线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环境质量现状和工程建设过程 营运后的影响和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进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该项目建设的 可行性。 (4)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及建议,反馈于工程设计 和施工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缓由于工程建设造成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达到市 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对该项目施工期、营运期的环境管理提 出计划。 1.5.2 评价重点 本次评价重点是施工期噪声环境及营运期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评价时段 拟建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 1.7 环境保护目标 1.7.1 声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本项目评价范围内共有 4 个声环境敏感点,均为集中居 民点;主要声环境保护目标见表 1-7-1,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见图 1-7-1 对于道路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居民点,距离道路红线 35 米内居民点执行《声环境质 (GB3096-2008)中 4a 类区标准(昼间 70dB(A) 量标准》 、夜间 55dB(A));对距离 路红线 35m 外的居民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 2 类区标准(昼间 60dB(A)、夜间 50dB(A))。 由于本项目处于可研阶段,其施工营地、施工场地尚未确定具体位置,故本环评要 求项目所选的施工场地尤其是水泥及沥青拌和站在 200m 范围内需无声环境敏感点分 布,以避免项目施工场地沥青搅拌机和水泥拌合机的施工噪声对周围居民点的影响。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3 页 表 1-7-1 声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红线内占地房屋调 红线外 35m 内占地 距红线外 35m~ 距红线 查 房屋调查 200m 占地房屋调查 道路 敏感点 桩号 相对 敏感点 50m 外第 占地 照片 名称 名称 范围 位置 基本情况 户数/ 房屋面 户数/ 占地面 一排房屋 户数/ 面积 人数 积(m2) 人数 积(m2) 基本情况 人数 (m2) 2 层砖混结 L0+000~ 山王村 路西 10/63 9846 5/28 4480 构、 面向公 23/137 15000 L1+200 路 2 层砖混结 L0+700~ 南北 黄巷村 15/45 8515 23/128 12000 构、 背向公 46/230 22000 L1+150 穿越 路 小型村庄,房 李 屋结构以两 楼 层、砖混结构 路 为主 2 层砖混结 L1+200~ 平塘王 路西 / / / / 构、 面向公 28/126 11000 L1+300 路 2 层砖混结 L1+650~ 李楼村 路东 20/72 6240 2/8 520 构、 面向公 23/138 26496 L1+850 路 小型村庄,房 2 层砖混结 凤安 F1+110~ 屋结构以两 黄巷村 路南 / / 11/42 2750 构、 背向公 66/330 37935 东路 F1+500 层、砖混结构 路 为主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4 页 1.7.2 水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将新建龙子湖区主干道路及管网。项目建成后,雨水经雨水管网收集后排入 龙子湖;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后进入杨台子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 (GB18918-2002)中一级 A 标准后排入淮河。因此本项目水环境保护 污染物排放标准》 目标为龙子湖和淮河蚌埠段,见表 1-7-2。 表 1-7-2 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要素 水体名称 规模 环境功能 龙子湖 中型湖泊 GB3838-2002 中Ⅲ类水域 地表水环境 淮河 大型河流 GB3838-2002 中Ⅲ类水域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5 页 图 1-7-1 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6 页 1.8 评价工作程序 评价工作程序见图 1-8-1。 环评任务委托 书 研究国家有关的法律文件 研究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其它文件 资料调研、现场踏勘 影响识别、环境问题预估 确认环境目标 各 敏 环 工程分析、现状调查 类 感 境 环 点 功 分 环境现状评价 境 能 标 析 区 准 划 环境影响评价 模型预测 消除及缓解措施 公众参与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 否 专家咨询评审 不可行 环境影响报告书(终稿) 建议取消立项 作为工程初步设计依据 图 1-8-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7 页 2 区域环境概况及相关规划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淮河中游;东邻江苏泗洪县和本省的明光市,南邻 凤阳县和淮南市,西邻蒙城,北邻宿州、泗县灵壁三市县。位于东经 117。11,~117。31,、 北纬 32。49,~33。01,之间。蚌埠市辖三县(怀远、固镇、五河)四区,总面积 5832 平 方公里,市区面积 601 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 67 平方公里。 蚌埠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承东启西,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蚌 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可四季通航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的呢个省市,还可以借 助已开放港口通达海外。纵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的大动脉—京沪铁路在次交汇。铁路日 接发能力 320 列,拥有中国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及最大的集装箱货场,并拓 展了铁海联运业务。从蚌埠乘火车可直达国内 20 个省会城市、3 个直辖市和 10 多个沿 海城市,国家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将在蚌埠设站。公路四通八达,高标准的城市出 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相联结。界首—阜阳—蚌埠、蚌埠—南京两条高速公路开工建 设。4C 级标准新机场已经建成,现代交通区位优势营造了蚌埠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 利条件。 2.1.2 地形地貌 蚌埠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南缘的淮河台坳中部,次级构造单元为蚌埠台拱。该区构 造轮廓是以太古代变质岩所构成近东西向的复背斜为基础,背斜北翼为新生代断陷盆 地,全区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发育,并有北西向线性构造。地层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 层分区。区内地层发育不全,基岩露头零星,地表为大面积沉积物覆盖。岩石地层除第 四纪松散沉积物外,主要为侵入岩和变质岩。 地貌区划以淮河为界,分为两部分,淮河以北为淮北平原区,淮河以南为江淮丘陵 区,呈现北部开阔平坦,南部岗丘起伏之泾渭分明的地貌景观。淮北平原区区域上宏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系呈北西—南东流向,平行展布,地貌上处于淮北平原的南缘; 江淮丘陵区区域上宏观地势相对高起,丘陵主要分布在沿淮以南市郊,表现为北东向岗 丘起伏,沟谷纵列于手掌状的地貌景观。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8 页 2.1.3 气候条件 蚌埠市位于安徽东北部,地处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区的过渡带,兼有南北方气候特点。总的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降 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 15.1οC,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οC,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 28.1οC,年均降水量 905.4mm,年平均蒸发量 1579.8mm,全年无霜期为 200-220 天。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 东风(ENE),年平均风速 2.21m/s,静风频率较高。 2.1.4 水资源 1、地表水 蚌埠地区最大的自然地表水是淮河,自怀远县南湖村东 1 公里处入境,流经怀远县 南端、蚌埠市区北端和五河县南端,在五河县东卡村以东出境,境内全长 150.7 公里。 其中,在蚌埠市区北岸长 16.8 公里,南岸长 28 公里,河床宽 600~800 米,正常水位为 14m 左右,历史最高水位 22.18m,最低水位 10.84m,年平均径流量为 850m3/s,最大平 均径流量 2280 m3/s,最小年径流量 197 m3/s。在其上游约 8Km 建有大型节制闸(蚌埠 闸),闸上水位一般保持在 17.5m 左右。 蚌埠市区内较大的自然地表水有北淝河、龙子河和天河。北淝河是淮河的一级支流, 境内长 10 公里,在其下游约 12Km 的沫河口入淮,是接纳小蚌埠地区城镇污水的主要 河流;龙子河位于市区东南,河道长 10 公里,宽 300-500 米。正常水位时,水深约 2 米,水面面积 6 平房公里,已开发成为天然养殖水域,兼为蓄水灌溉的湖洼水库;天河 位于市区西南,市区境内长 16 公里,宽 600-1000 米,其中湖洼长 9 公里,形成自然天 河湖,水面面积 14 平方公里,蓄水量为 2000 万立方米。 2、地下水 蚌埠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水质好、储量大,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三个县 区。淮上区具有蚌埠市最好的地下水资源,第二含水层组孔隙水不仅含量丰富,而且水 质良好,大部分区域各项水质指标均能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 2.1.5 土地及植被 蚌埠市处于两个生物带交界处,由于地形和地貌不同,成土类型多样,成土母质主 要为第四系近代堆积物,受黄泛影响土壤类型及分布较为复杂。根据土壤普查,市境内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9 页 土壤大致分为澎、黄棕壤、砂浆黑土、水稻土等类型,总面积 445 平方公里。 蚌埠市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及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的过渡带,植被以人 工栽培树木和农作物为主。树木有杨、柳、榆、梧桐、刺槐、黑松、苦栋等,农作物有 小麦、大豆、水稻、杂粮和各种蔬菜等。 2.2 社会环境概况 2.2.1 行政区人口 蚌埠市辖四区三县。即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 镇县,市域面积为 5952km2。2010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 352.47 万人。 2.2.2 经济概况 2010 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634 亿元,同比增长 13%以上,其中,一、二、三 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3.8%、20.3%、9%。财政收入 101.5 亿元,增长 32.2%,其中, 地方收入 42.9 亿元,增长 35.3%。固定资产投资 510 亿元,增长 33%。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 270 亿元,增长 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37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295 元,分别增长 14%、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4.5%。 2.2.3 沿线风景区调查 本项目所在区域距离龙子湖风景区内的锥子山景区边界 1.2km,项目选址不在龙子 湖风景区及其锥子山景区的规划范围内。 龙子湖风景区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境内,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 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共划分为四大景区:北湖景区,面积 5.84 平方公里; 南湖景区,面积 7.44 平方公里;西芦山景区,面积 3.11 平方公里;锥子山景区,面积 0.81 平方公里。 根据《龙子湖风景区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龙子湖风景区分为风景游赏 区、功能协调区、风景协调区、接待服务区、史迹保护区、生态保育区 6 类功能区;其 中风景游赏区总面积为 17.26 平方公里,功能协调区总面积为 5.76 平方公里,风景协调 区总面积为 19.56 平方公里,接待服务区面积共计 0.48 平方公里,史迹保护区 0.29 平方 公里,生态保育区 0.75 平方公里。功能协调区分为五处,分别为湖西岸文化休闲体验区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20 页 0.21 平方公里,湖东岸运动休闲体验区 0.56 平方公里,西芦山山岳度假休闲区 2.7 平方 公里,公共设施控制区 1.45 平方公里以及居民调控社区 0.84 平方公里。 龙子湖风景区范围分布及与本项目相对位置关系见图 2-2-1。 2.3 项目沿线交通现状 根据对工程现场的踏勘和调查,与本工程两条道路项目有关的现状情况如下: ( 1 )东海大道上跨高铁线路桥,东引桥落地接近高铁东路交叉口。该桥全长 571.06m,桥宽 46.02m,断面为:0.52m(双黄线)+2×15m(机动车道)+ 2×0.5m(隔 离墩)+2×4.5m(非机动车道)+2×2.5m(人行道)+2×0.25m(栏杆);目前该桥已建 成通车。 (2)东海大道现状 30m 宽混凝土机动车道:东海大道改(扩)建工程(财大路- 凤阳界)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全长约 6.62km,红线宽 60m,绿线宽 80m,高铁东路至 4+280 段断面设计为:30m(主路)+2×3m(分隔带)+2×7.5m(辅道:机+非)+2×4.5m (人行道) (3)凤安东路下穿高铁涵洞已经建设完成,凤安东路下穿铁路涵洞均为单孔 16m 箱涵,涵底高程均为 28.385m,涵洞净高 3.5m。 (4)本项目线路所经之地均为房屋或农田地。 2.4 项目建设与城市规划符合性分析 2.4.1 与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符合性分析 一、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华东地区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安徽省重要加工制造业基地,皖北中心城 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0 年)为 115 万人左右,远期(2020 年)为 165 万人左右。 三、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一) 近期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15 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 控制在 100 平方米以内。 (二) 远期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65 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 在 100 平方米左右。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21 页 图 2-2-1 龙子湖风景区范围分布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22 页 四、总体布局 中心组团:以居住、商业服务功能、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为主的城区。 东部组团:以区域服务中心、教育科研、新型产业及综合交通等功能为主导的城区。 在京沪高速铁路站场地区,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形成蚌埠市经济发展的窗口和区域中心, 并成为集金融、科教、贸易、居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 城区。 西部组团: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区。西部工业园区的发展 在承担市区传统工业疏解的功能的同时,应重点提升产业结构,发展一些技术含量较高 的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制药、新材料和电子产品制造业。 南部组团:具有综合交通优势的物流、加工区。 北部组团:以加工制造业、区域批发市场和商业、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区。重点推进 吴小街批发市场群的建设和小蚌埠地区商业、居住功能的完善,形成城市的副中心。强 化蚌埠工业园区的建设,继续完善城市功能。 蚌埠市龙子湖区位于蚌埠市东部组团,本次新建的李楼路、凤安东路道路及管网建 设项目是蚌埠市高铁站区建设的启动项目。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集中必要的财力和物 力,在一定的范围内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外资进来, 作为外向型经济的突破口,辐射全市,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高铁站区的 排水系统以及供水、供电、燃气、通讯、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因此加快建 设基础设施工程、新建李楼路和凤安东路不仅是蚌埠市加快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措 施,也是完善蚌埠市东部组团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的需要。 2.4.2 与蚌埠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符合性分析 蚌埠市主城规划路网以淮河为天然轴线,道路基本上平行和垂直淮河布置,由于淮 河分隔,主城区与河北区域经济存在不均衡性发展,过河交通流量相对较少,通往河北 的交通设施也相对薄弱。随着 2004 年 3 月市委、市政府为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实施跨 河发展战略,在淮河以北、老城区对岸组建成立淮上区,蚌埠市城市规划路网结构发展 成为“一环四横三纵”的格局。 一环为由淝河路、老山路、南外环路和大庆路组成的快速路,形成环状快速交通通 道,组织城市产业发展的空间和过境交通,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也为拉开城市的框架 奠定基础。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23 页 “四横”、“三纵”为全市客运交通主干道系统,保证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的联系,其 中“四横”为淮上大道、胜利路、东海大道和黄山大道;“三纵”为朝阳路--丰原大道、 解放路和高铁东路。 本次新建的李楼路和凤安东路均为规划的城市主干道;详见图 2-4-1:蚌埠市城市 综合交通规划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24 页 图 2-4-1 蚌埠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25 页 2.4.3 与蚌埠市高铁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符合性分析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范围为北至东海大道、南至黄山大道、西至财大路、东至老山路,总用地 面积约 9.27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 20 万人。 该规划区属东部组团,东部组团以区域服务中心、教育科研、新型产业及综合交通 等功能为主导的城区。在京沪高速铁路站场地区,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形成蚌埠市经济 发展的窗口和区域中心,并成为集金融、科教、贸易、居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配 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城区。 二、高铁站功能定位 (1)安徽省境内规模最大、辐射最广的高铁枢纽; (2)服务周边城市(淮南、阜阳)的重要铁路枢纽; (3)未来蚌埠市良好的城市门户形象; (4)未来蚌埠市集铁路、公路客运、轨道交通、公交、出租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大 型综合客运枢纽; (5)未来带动蚌埠市东部组团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现状道路 规划区内现状北侧有东海大道由西向东穿过,高铁线路以西有财大路、蚌医路及正 在建设的凤德路、凤安路;其余为李楼乡的村村通路,路面狭窄,多为宽度 3-5 米的砼 道路,且不成系统,呈弯曲形交织在区内。 四、规划区对外交通 蚌埠高铁站未来将成为蚌埠市重要的城市对外门户,西站房、广场等设施均正在加 紧施工,远期修建东站房、广场,是汇集高铁、公路客运、轨道交通、出租、社会车辆 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大型综合客运枢纽。 五、高铁站周边地区 胜利东路、老山路、黄山大道、曹山路围成的地区,主要通过东西向的胜利东路、 东海大道、黄山大道、南外环路,以及南北向的曹山路、老山路等对外集疏散道路,联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26 页 系蚌埠和凤阳地区。 六、高铁站区对外交通 高铁站的交通流主要通过蚌医路、高铁东路对外集疏散至胜利东路、东海大道、黄 山大道及南外环路,另外学苑路也可部分分担高铁站站区对外交通流。 七、高铁站站区内部交通 通过凤德路、凤安路铁路下穿涵洞联系高铁站东西站区交通。 八、高铁地区交通组织 规划区外围由东海大道、中环线快速路组成;高铁站站西地区通过学府路、蚌医路、 财大路等主次干路进行内部交通组织;站东地区通过高铁东路、凤德路、凤安东路、李 楼路、学苑路等主次干路进行内部交通组织。 其中:蚌医路、高铁东路、凤安东路、李楼路、学苑路为规划为主干路;详见图 2-4-2: 高铁地区路网结构图。 综上所述,拟建项目的建设符合《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蚌埠市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等规划中的相关要求。同时本项目主要是以李楼路、 凤安东路的道路及配套管网建设为主,通过对道路网、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淮河 水质污染以及城市的环境和面貌、给人们创造一个方便、舒适、快捷的出行环境,提高 市民生活质量。因此本项目建设目标与城市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27 页 图 2-4-2 蚌埠高铁地区路网结构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28 页 2.5 环境质量概况 2.5.1 环境空气质量概况 2010 年蚌埠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 标准。良好以上的天数占 98.6%,比去年下降了 1.1 个百分点(2009 年为 99.7%),总体 状况良好; 2010 年大气环境质量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 2010 年度全年降水酸度 pH 年均值 5.66,与去年相比明显好转(2009 年为 4.86); 酸雨频率 11.7%,与去年相比酸雨频率下降了 33.9 个百分点(2009 年为 45.6%)。 2.5.2 地表水环境质量概况 1、淮河蚌埠段水质 2010 年淮河干流蚌埠段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中Ⅲ类 标准,所监测的四个断面涡河入淮口断面、蚌埠闸下断面、新铁桥下断面和沫河口断面 水质类别均为Ⅲ类,水质良好;淮河干流蚌埠段水质与去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2、淮河支流浍河固镇段水质 2010 年浍河固镇段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中Ⅳ类标准,满 足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3、饮用水源地水质 2010 年蚌埠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全年水质达标率为 100%,比去年相比无明显 变化(2009 年水质达标率为 100%)。 4、湖泊水质 渔业用水区-龙子河(北)、景观娱乐用水区-龙子河(中)、农灌用水区-龙子河(南) 水质均能达到相应功能区的水质标准。全年达标率为 100%,比去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2009 年水质达标率为 100%)。 2.5.3 声环境质量概况 1、环境噪声 2010 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 57.5 分贝,与去年相比上升了 0.4 分贝(2009 年为 57.1 分贝),低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 2 级标准值(60 分贝);依据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本年度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轻度污 染。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29 页 2、交通噪声 2010 年城市交通噪声良好,全市平均等效声级 66.8 分贝,与去年相比下降了 0.3 分贝(2009 年为 67.1 分贝),低于国家规定 70 分贝的标准, 2010 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质量等级为好。 2.6 道路沿线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6.1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点布设 根据噪声敏感区域分布状况和本项目的工程特点,本次评价共选择了 4 个环境敏感 点监测点、1 个衰减噪声监测点;具体监测点情况参见表 2-6-1,监测布点位置见图 2-6-1。 表 2-6-1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 序 名称 环境概况 位 置 备注 号 路西 35 米处,临路第一排房屋窗外 1 山王村 居民点 1 个点,昼夜监测 1m,距地面 1.2m 高 路西 25 米处,临路第一排房屋窗外 2 黄巷村 居民点 1 个点,昼夜监测 1m,距地面 1.2m 高 路南 25 米处,临路第一排房屋窗外 3 平塘王 居民点 1 个点,昼夜监测 1m,距地面 1.2m 高 路东 30 米处;第一排房屋窗外 1m, 4 李楼村 居民点 1 个点,昼夜监测 距地面 1.2m 高 距路肩 15m,30 m,60 m,120 m, 5 山王村 居民点 衰减噪声 200m (2)监测方法 依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93)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拟建项目 声环境现状进行现场监测。测量分昼间(06:00~22:00)和夜间(22:00~06:00)进行,每个测 点在规定时间内昼夜和夜间各测一次; (3)监测结果 蚌埠市环境监测站于 2011 年 7 月 7 日对评价区域的环境噪声现状进行了监测,监 测结果见表 2-6-2 和表 2-6-3。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30 页 图 2-6-1 噪声监测点位布设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31 页 表 2-6-2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 单位:dB(A) 监测结果 评价结果 序号 监测点位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1 山王村 54.9 49.5 满足 4a 类 满足 4a 类 2 黄巷村 49.8 44.7 满足 4a 类 满足 4a 类 3 平塘王 50.8 45.8 满足 2 类 满足 2 类 4 李楼村 48.4 44.8 满足 4a 类 满足 4a 类 表 2-6-3 衰减噪声现状监测结果 单位:dB(A) 序 监测结果 评价结果 监测点位 号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山王村距东海大道北侧15m 55.1 48.0 满足 4a 类 满足 4a 类 山王村距东海大道北侧30m 53.7 46.4 满足 4a 类 满足 4a 类 1 山王村距东海大道北侧60m 52.9 45.8 满足 2 类 满足 2 类 山王村距东海大道北侧120m 51.6 45.4 满足 2 类 满足 2 类 山王村距东海大道北侧200m 51.1 45.3 满足 2 类 满足 2 类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根据蚌埠市环境保护局对本项目声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确认函,道路两侧 35m 范围 内的敏感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 4a 类标准,道路两侧 35-200m 范 围内的敏感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 2 类标准;执行具体标准值见 表 2-6-4。 表 2-6-4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标准 标准值[dB(A)] 执行标准类别 昼 间 夜 间 GB3096-2008 中 2 类标准 60 50 GB3096-2008 中 4a 类标准 70 55 (2)评价结果 由表 2-6-2 和表 2-6-3 所示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新建道路沿线村庄的声环境质量 现状较好,都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相应标准的要求,村庄居民生活较安静;现 有东海大道对山王村的影响较小。 2.6.2 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点布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32 页 拟建道路沿线经过区域为平原地带、且以旱地为主;由于道路沿线乡镇的工业不发 达,区域内无其他重大污染源,有少数小型村庄分布于道路沿线两侧;因此根据道路工 程废气排放特征及建设区域环境特征,兼顾功能布点的原则和区域风场特征,本次环境 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共布设 4 个点,各监测点的具体分布位置见表 2-6-5 及图 2-6-2。 表 2-6-5 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一览表 点位编号 点位名称 功能 相对拟建道路方位 1 栖岩寺 景点 路北 2 汪圩村 居住区 穿越 3 李楼乡 居住区 路东 4 韩葛村 居住区 路西 (2)监测因子 根据拟建项目废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选择 SO2、NO2、TSP、 PM10 共 4 项为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因子;监测时,同时记录监测期间的气象条件(风向、 风速、气温、气压等)。 (3)监测时间与频次 蚌埠市环境监测站于 2011 年 7 月 2 日~8 日对评价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监 测。 SO2、NO2 每天连续不少于 18 小时监测,TSP、PM10 自动连续采样,每天采样时间 不少于 12 个小时。小时均值至少每天 4 次采样,每次采样不少于 45 分钟,每天的监测 时段应为 02、08、14 和 20 时 4 个监测时段。 (4)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采样监测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大气部分 )》等有关规定进行,分析方法按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推荐的方法进行;具体监测分析方法见表 2-6-6。 表 2-6-6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项目 分析方法 最低检出浓度(mg/m3) TSP、PM10 重量法 GB/T15432-1995 0.001 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付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SO2 0.010 GB/T15262-94 NO2 盐酸奈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479-2009 0.006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33 页 图 2-6-2 大气监测布点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34 页 (5)监测结果 ①监测期间的气象参数 本次监测期间的天气主要以晴天为主,具体气象参数见表 2-6-8。 表 2-6-8 气象观测数据 日期 气温(0C) 风向 风速(m/s) 气压 KPa 7月2日 28.8 东南 1.7 100.6 7月3日 27.9 南 2.6 100.2 7月4日 29.4 东南 3.4 100.2 7月5日 28.8 南 2.3 100.8 7月6日 28.2 东南 1.7 100.3 7月7日 27.5 东南 2.7 100.5 7月8日 26.5 南 1.3 100.1 ②各监测点监测结果 各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见表 2-6-9。 表 2-6-9 环境空气监测结果 时均监测值浓度范围(mg/m3) 日平均浓度值浓度范围(mg/m3) 监测点 监测项目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SO2 0.007 0.019 <0.010 <0.010 1# NO2 0.015 0.031 <0.006 <0.006 栖岩寺 TSP / / 0.149 0.251 PM10 / / 0.060 0.105 SO2 0.007 0.014 <0.010 <0.010 2# NO2 0.014 0.035 <0.006 <0.006 汪圩村 TSP / / 0.134 0.208 PM10 / / 0.075 0.134 SO2 0.007 0.020 <0.010 <0.010 3# NO2 0.014 0.028 <0.006 <0.006 李楼乡 TSP / / 0.214 0.254 PM10 / / 0.102 0.168 SO2 0.007 0.016 <0.010 <0.010 4# NO2 0.010 0.031 <0.006 <0.006 韩葛村 TSP / / 0.187 0.263 PM10 / / 0.123 0.184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1)评价标准 根据蚌埠市环境保护局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确认函,SO2、NO2、PM10、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35 页 (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执行;具体评价标 TSP 的评价标准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准值见表 2-6-10。 表 2-6-1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浓度限值 标准来源 年平均 0.06 二氧化硫 日平均 0.15 (SO2) 1 小时平均 0.50 年平均 0.20 TSP 日平均 0.30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中二 可吸入颗粒物 年平均 0.10 级标准 (PM10) 日平均 0.15 年平均 0.08 二氧化氮 日平均 0.12 (NO2) 1 小时平均 0.24 (2)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标指数法,其计算公式为: Pi =Ci/ Csi 式中:Pi——i 污染物单因子指数; Ci——i 污染物实测浓度,mg/m3; Csi——i 污染物评价标准,mg/m3。 (3)评价结果分析 环境空气现状评价结果见表 2-6-11。 表 2-6-11 环境空气单因子评价结果 时均污染指数范围 日均污染指数范围 监测点 监测项目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SO2 0.014 0.038 0.033 0.033 1# NO2 0.063 0.129 0.025 0.025 栖岩寺 TSP / / 0.497 0.837 PM10 / / 0.400 0.700 SO2 0.014 0.028 <0.010 <0.010 2# NO2 0.058 0.146 <0.006 <0.006 汪圩村 TSP / / 0.447 0.693 PM10 / / 0.500 0.893 SO2 0.014 0.040 <0.010 <0.010 3# NO2 0.058 0.117 <0.006 <0.006 李楼乡 TSP / / 0.713 0.847 PM10 / / 0.680 1.120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36 页 时均污染指数范围 日均污染指数范围 监测点 监测项目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SO2 0.014 0.032 <0.010 <0.010 4# NO2 0.042 0.129 <0.006 <0.006 韩葛村 TSP / / 0.623 0.877 PM10 / / 0.820 1.227 由表 2-6-11 单因子计算结果表明:各监测点位的 SO2、NO2 的小时浓度和日均浓度 监测值以及 TSP 日均浓度监测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 准要求,但李楼乡和韩葛村的 PM10 日均浓度监测值均出现超标现象;根据现状调查, 李楼乡和韩葛村的 PM10 日均浓度监测值超标主要是由于村庄道路多为沙土路,且村庄 附近有施工现场、其车辆运输造成周边道路扬尘以及建筑施工造成的扬尘对村庄的环境 空气质量影响较为严重。 2.6.3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点布设 本项目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主干管网及道路;项目运营后产生的雨水通过管 网收集后排入龙子湖,各种污(废)水通过管网收集后进入杨台子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 后排入淮河。因此本次现状评价采用蚌埠市环境监测站提供的龙子湖及淮河蚌埠段的例 行监测数据。 根据蚌埠市环境监测站的例行监测,分别在龙子湖及淮河设置 3 个监测点位,具体 布设情况见表 2-6-12。 表 2-6-12 水质监测断面一览表 水体 断面 断面位置 1 龙子湖北岸 龙子湖 2 龙子湖中心 3 龙子湖南岸 4 淮干蚌埠闸上 淮河 5 淮干新铁桥下 6 淮干沫河口 (2)监测因子 根据道路工程建设特点及废水的特征,本次评价选择的地表水监测因子分别为:pH、 DO、COD、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共 5 项。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37 页 (3)监测时间与频次 蚌埠市环境监测站于 2011 年 3 月 7 日对淮河、2011 年 3 月 14 日对龙子湖进行了例 行监测。 (4)采样与分析方法 水质采样执行《水质采样方法设计规定》( GB12997-91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GB12998-91)、《水质采样、样品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GB12999-91);样品的分析 方法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规定的方法执行。具体方法详见表 2-6-13。 表 2-6-13 地表水水质分析方法一览表 监测项目 分析方法 方法检出限 pH 玻璃电极法 GB 6920-86 / 溶解氧 碘量法 GB 7489-87 0.2 mg/L 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盐法 GB 11914-89 5mg/L 氨氮 稀释与接种法 GB 7488-87 2.0 mg/L 高锰酸盐指数 酸性法 GB11892-89 / (5)监测结果 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见表 2-6-14。 表 2-6-14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 单位:mg/L(pH 除外) 监测 高锰酸盐 监测点位 pH DO COD 氨氮 时间 指数 2011 年 3 月 14 日 龙子湖北 7.98 7.57 / 0.286 3.72 2011 年 3 月 14 日 龙子湖中 7.97 7.53 / 0.292 3.82 2011 年 3 月 14 日 龙子湖南 8.04 7.67 / 0.282 3.77 2011 年 3 月 7 日 淮干蚌埠闸上 7.53 8.49 9.35 0. 991 2.56 2011 年 3 月 7 日 淮干新铁桥下 7.81 7.84 12.9 1.09 2.76 2011 年 3 月 7 日 淮干沫河口 7.82 8.18 10.4 1.23 2.80 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38 页 根据蚌埠市环境保护局对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确认函,龙子湖及淮河水 体水质均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具体标准详见表 2-6-15。 表 2-6-15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mg/L(pH 除外) 项目 pH DO CODCr NH3-N 高猛酸盐指数 标准值 6-9 ≥5 ≤20 ≤1.0 ≤6 (2)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其计算公示如下: Ci Si  CSi 式中:Si——i 种污染物分指数; Ci——i 种污染物实测值(mg/l) CSi——i 种污染物评价标准值(mg/l) pH 污染物指数为: 7.0  PH j SPH  7.0  PHsd (当 pHj≤7.0 时); PH j  7.0 SPH  PHsu  7.0 (当 pHj>7.0 时); 式中:SPH——pH 值的分指数 PHj——pH 实测值; PHSd——pH 值评价标准的下限值; PHSu——pH 值评价标准的上限值。 (3)评价结果 各项污染物评价指数见表 2-6-16。 表 2-6-16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 监测断面 pH DO COD 氨氮 高猛酸盐指数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39 页 Si 0.490 0.514 / 0.286 0.620 龙子湖北 超标倍数 0 0 / 0 0 Si 0.485 0.506 / 0.292 0.637 龙子湖中 超标倍数 0 0 / 0 0 Si 0.520 0.534 / 0.282 0.628 龙子湖南 超标倍数 0 0 / 0 0 Si 0.265 0.698 0.468 0. 991 0.427 淮干蚌埠闸上 超标倍数 0 0 0 0 0 Si 0.405 0.568 0.645 1.090 0.460 淮干新铁桥下 超标倍数 0 0 0 0.090 0 Si 0.410 0.636 0.520 1.230 0.467 淮干沫河口 超标倍数 0 0 0 0.230 0 由表 2-6-16 可以看出:在龙子湖各监测断面中,pH、DO、COD、氨氮、高锰酸盐 指数的监测值均未出现超标现象,说明龙子湖水体水质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2)中Ⅲ类标准的要求;在淮河各例行监测断面中,淮干新铁桥下及淮干 沫河口两个监测断面的氨氮监测值超标,其余断面的各监测因子的监测值均符合《地表 水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2)中Ⅲ类标准的要求。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40 页 3 工程概况 3.1 工程基本概况 工程名称:龙子湖区李楼路、凤安东路道路及管网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单位:蚌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 工程等级:采用城市Ⅰ级道路设计标准,道路全长 5422.54m,设计行驶速度 50km/h。 项目总投资:2.5 亿元。 3.2 工程所在地理位置 拟建项目均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是两条城市主干道;其中李楼路为南北向主干路, 北起东海大道,南至黄山大道;凤安东路为东西向主干路,西起涵洞东出口,东至中环 线。两条道路具体地理位置见图 3-2-1。 3.3 工程建设基本内容 本工程包括新建 2 条主干道及排水、供水、照明、供电、电讯等基础设施工程;项 目建设内容见表 3-3-1。 表 3-3-1 项目工程内容组成一览表 类别 建设内容与建设性质 新建 2 条主干道:李楼路(东海大道~黄山大道)、全长 2609.30m,凤安东路 道路工程 (高铁东路~老山路)、全长 2813.24m;总长度 5422.54m。 雨水管网总长度 12 千米, 其中 DN800 雨水管 6.8 千米、DN1000 雨水管道 1.4 基 排水工程 千米、DN1200 雨水管道 3.8 千米;污水管网 12 千米,其中 DN400 污水管 9 千 础 米、DN500 污水管 3 千米。 设 供水管网 5.7 千米,其中 DN200 球墨铸铁管 2.8 千米、DN500 球墨铸铁管 2.9 供水工程 施 千米。 工 供电管网预埋套管 7.7 千米,110KV 线路套管土建工程 5.8 千米,10KV 线路套 供电工程 程 管土建工程 1.9 千米.。 电讯管网预埋套管 5.7 千米,24 孔电讯套管土建工程 2.8 千米、18 孔电讯套管 电讯工程 土建工程 2.9 千米。 绿化工程 新建李楼路和凤安东路两条道路的机非隔离带,总绿化面积为65070.5m2。 新建主干道的路口渠化和其它交通措施;充分考虑行人和自行车的流量。在相 交通管理 关的路口及其附近区域设置合理的隔离带,行人和自行车流密集的地带,修建 合适的安全岛。 本项目征地共计 23.9483 公顷,共需拆迁 273 户、1094 人, 征地及动迁 拆迁房屋面积约为 24601m2。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41 页 图 3-2-1 拟建道路地理位置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42 页 3.4 工程设计方案 3.4.1 道路工程 1、设计标准 根据蚌埠市高铁地区道路系统规划及功能定位,两条路均采用城市主干路标准, 其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 (2)设计车速: 主路 60km/h;辅路 40 km/h;四幅路:50km/h (3)车道宽度:大车道 3.75m/条,小车道 3.5m/条; (4)路面横坡度:车行道 1.5%,人行道 2%; (5)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 (6)交通饱和年限:20 年; (7)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 李楼路道路走向见图3-4-1,凤安东路道路走向见图3-4-2。 2、横断面设计 (1)李楼路(东海大道~黄山大道)横断面设计 规划李楼路功能定位是城市生活性主干道、高铁地区重要的景观性道路,宜将机 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对交通安全有利,在分隔带上可以布置绿带,有利于夏天遮阳防 晒、布置照明和减少噪音等。李楼路设置双向 6 车道,具体如下: 李楼路红线宽 50m,具体布置为:7m 中分带+2×11.75mm 机动车道+2×2.5m 绿化 带+2×4m 非机动车道+2×3.25m 人行道;其横断面设计见图 3-4-3。 (2)凤安东路(高铁东路~老山路)横断面设计 凤安东路功能定位为生活性主干路;景观性道。因此横断面设计应着重考虑生活舒 适性、安全性要求,具体如下:红线宽 50m,具体布置为:7m 中分带+2×11.75mm 机 动车道+2×2.5m 绿化带+2×4m 非机动车道+2×3.25m 人行道;其横断面设计见图 3-4-4。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43 页 图 3-4-1 李楼路道路走向设计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44 页 图 3-4-2 凤安东路道路走向设计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45 页 图 3-4-3 李楼路横断面设计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46 页 图 3-4-4 凤安东路横断面设计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47 页 3、路面结构设计 路面类型均为沥青混凝土。本次工程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主干路新建机动车 道采用路面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 a、主路、辅路并入主路段、绿化开口处路面结构:4cm 厚胶粉改性沥青混凝土+5cm 厚 SBS 改性沥青混凝土+7cm 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0.6cm 厚乳化沥青封层+20cm 厚水泥 稳定碎石(含水泥 5%)+20cm 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 4%)+20cm 低剂量水泥稳定碎 石+素土压实 96%; b、辅导路面结构:5cm 厚胶粉改性沥青混凝土+7cm 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0.6cm 厚 乳化沥青封层+20cm 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 5%)+20cm 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 4%) +20cm 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素土压实 96%; c、非机动车道:3.5cm 厚胶粉改性沥青混凝土+4.5cm 厚 SBS 改性沥青混凝土+0.6cm 厚乳化沥青封层+18cm 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 5%)+18cm 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 4%)+素土压实 94%; d、人行道:3cm 厚花岗岩地砖+3cm 厚 1:3 水泥砂浆+15cm 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 泥 5%)+15cm 厚水泥稳定碎石(含水泥 4%)素土压实 90%。 拟建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图见图 3-4-5。 4、路基设计 道路路基应分层填筑、均匀压实,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具体标准见表 3-4-1。 路基范围内管道沟槽压实度同路基压实度要求;路槽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 30MPa。 表 3-4-1 土质路基压实度 压实度 填挖类型 深度范围(cm) 快速路及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0~80 95/98 93/95 90/92 填方 80 以下 93/95 90/92 87/89 挖方 0~30 95/98 93/95 90/92 注:表中数字分子为重型击实标准,分母为轻型击实标准。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48 页 图 3-4-5 拟建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49 页 本次路基设计填方路段路堤边坡按 1:1.5 自然放坡,挖方路段路堤边坡按 1:1 自然 放坡。路堤穿水塘、河滨段,坡脚伸入水塘、河滨时,常水位+0.5m 以下到滨底边坡 1:1.75, 临水面用厚度不小于 0.6m 的浆砌片石封面;常水位+0.5m 以上到路基设计标高边坡 1:1.5。 道路经过沟、塘部分,当淤泥层厚度小于 2 米时,清淤再填筑路基,压实厚度每层 小于 30cm;淤泥层厚度大于 2 米时,先清淤(1.5 米以上),用直径大于 30cm 块石挤淤, 再填筑路基,并进行超载预压(高 1 米,预压期 1 个月以上)。 5、道路交叉口衔接设计 (1)设计原则 ①满足整体交通功能需求,满足对城市规划建设区域服务的需求。 ②对规划路网做进一步分析研究,合理确定近期平面交叉口形式、道路交通组织等, 妥善解决好各种交通工具对交通的需求,使其满足区域交通功能的需求。 ③合理选用平面交叉渠化设计采用的技术指标,保证行车安全。有良好的方向识别 性,消除引起驾驶员出错的各种因素。 ④主主相交道路进行交叉口渠化设计,主要依据交通量预测,对交叉口通行能力计 算后,对主主相交道路交叉口车道进出口进行增扩车道设计,压缩中央分隔带宽度,并 拓宽红线宽度;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时采用交通信号灯控制的方法;支路与主干路、次 干路相交时,采用“主路优先”的车辆通行次序,即主干路、次干路有车辆行驶时,支 路的车辆应该让车等候,直至主路的车辆通过之后再进入主路。 (2)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 ①由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小于路段,为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采用拓宽车道数的 设计措施来改善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设计中主主相交路口,根据交口形式设置交通导流 线、物理导流岛并对道路进口道拓宽左右转专用车道,直行道数量不变,出口拓宽一条 为右转加速与公交港湾合用车道;主次、主支相交均不拓宽车道。 ②全线开放式交口均采用信号灯控;设置辅道的主干路与次、支路相交时,采用半 封闭路口形式组织交通,即车辆需进入次干路时,先从快速车道向右驶入辅道,再从辅 道右出驶离进入次干路,达到快速驶出的目的;车辆需进入主干路时,次干路车辆先右 入驶入主干路的辅道,从辅道驶入快速车道,从而达到快速驶离的目的。 ③考虑在交口附近设置掉头车道,同时对向车道设置标线引导,以保证交通安全。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50 页 (3)交叉口具体设计 ①行人过街横道设计 由于路口较宽,人行过街长度较长,为保障行人过街安全,中央结合绿化带设置 标线渠化安全驻足区。本工程驻足区结合中间分带设置,与人行横道线同宽,采用铺装 路面。 ②进、出口车道拓宽长度设计 本工程中针对主-主路相交,进口道增加左转、右转专用车道各一条,车道渐变段 长 40m,左转展宽段长 80m,右转展宽段长 60m。 出口设置右转车道,展宽段长度与公交共用长 80m(其中公交站台长 20m),渐变 段长 40m。 ③车道数及车道宽度设计 本工程设计进口道车道数为路段上的车道数+左、右转专用车道,出口段车道数与 路段一致。进口段单车道宽度采用 3.25m,出口段单车道宽度采用 3.5m。 ④车辆掉头设计 掉头设置在左转专用车道渐变段与拓宽段相交处,车辆掉头不影响左转车流。同 时对向车道设置标线引导,以保证交通安全。调头车道断口宽 10m。 ⑤交叉口内部车流导流线设计 主主路交叉口内设置分流岛,组织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有序过街。 ⑥进口道与路段衔接设计 交叉口进口道与路段间是否合理的衔接与过渡,将直接影响到交叉口乃至整条道 路的运行状况,本项目设计方案如下: a、在过渡段划渠化线,使对向车流的过渡点相互交错,从而消除对向车流利用同 一过渡点所带来的擦撞等不安全因素; b、过渡区域内,增划路段与进口道车道的连接线。从路段到进口道车道数增加, 为了衔接顺畅,要设置约 40 米长渐变段。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51 页 图 3-4-6 拟建道路车辆掉头设计 图 3-4-7 拟建道路交叉口内部车流导流线设计 ⑦李楼路与凤安东路交叉口设计 该路口为主-主相交的十字路口,凤安东路断面为四块板型式,分幅为:7m 中分带 +2×11.75m 机动车道+2×2.5m 绿化带+2×4m 非机动车道+2×3.25m 人行道=50m。 采用分流岛设计方式,把右转车道分离出来,组织行人、非机动车有序过街,使交 叉口安全、交通流畅。信号灯控制。 该交口共设置 4 个公交站台,均设置在出口道右转专用车道上。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52 页 图 3-4-8 拟建道路交叉口设计图 6、无障碍设计 (1)盲道设计 ①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 位置; ②指引残疾人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和拐 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 ③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 ④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 ⑤盲道应避开井盖铺设; ⑥盲道的颜色宜为中黄色; (2)缘石坡道设计 ①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缘石坡道;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53 页 ②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与人行横道相对应; ③缘石坡道可分为单面缘石坡道和三面缘石坡道 ④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 7、人行过街设施设计 高铁地区道路新建通行设施时考虑设置或预留使用自动滚梯,使行人过街更为方 便;或为天桥加盖顶棚,设置座椅等,使行人过街更为舒适;或为行人过街提供方便, 提高使用率,设置智能化信息提示牌,设置绿灯显示图,提高盲人过街声音等。 在设置快速路+辅道型式的主干路中,根据人流合理设置立体行人过街设施,保证 行人安全过街;在开放式交叉口设置行人平面过街设施,利用信号灯控制行人过街,非 路口及行人立交处,设置行人过街自助系统。慢行过街设施主要结合公交停靠站和交叉 口进行设置。所有行人过街横道处均设计有行人过街保护区,在交叉口区域的人行道都 采用信号进行控制,其中距离接近的采用联动控制方式。 此外配合行人过街横道应设置必要的标志标线;标志主要为人行横道标志;标线 包括人行横道减速标线、停车让行线等。对于信号控制交叉口,均应设置行人专用信号, 如智能化信息提示牌、设置绿灯显示图、提高盲人过街声音等、行人过街自助系统;为 方便行人过街在人行横道上设置跑道灯、倒计时灯、电子眼等设施。 3.4.2 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设计将充分结合排水专项规划,为区域内地块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便利, 并有利于雨、污水管道的日常管理和养护。 本次工程分别新建雨水管道 12km 和污水管道 12km,排水管道工程量如表 3-4-2 所 示。 表 3-4-2 排水管道工程量表 序号 名 称 管材 单位 数量 1 污水工程 千米 12 1.1 DN400 污水管道 HDPE 管 千米 9 1.2 DN500 污水管道 HDPE 管 千米 3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54 页 2 雨水工程 千米 12 2.1 DN800 雨水管道 钢筋混凝土Ⅱ级管 千米 6.8 2.2 DN1000 雨水管道 钢筋混凝土Ⅱ级管 千米 1.4 2.3 DN1200 雨水管道 钢筋混凝土Ⅱ级管 千米 3.8 1、排水体制 结合蚌埠市排水规划及现状情况,本工程的排水体制确定为雨污分流制。 2、排水管道设计 (1)雨水管道设计 路面雨水通过雨水口收集后排入雨水主管,周边地块雨水通过雨水预留管收集后排 放。道路通常段,非机动车道(辅道)设置单篦雨水口,机动车道(快速车道)设双箅 雨水口;道路相对最低点处,非机动车道(辅道)设双箅雨水口,机动车道(快速车道) 设多箅雨水口,以保证路面雨水的及时排出。 李楼路雨水工程分属于两个雨水系统,凤安东路以北为鲍家沟雨水分区的平山西雨 水系统,凤安东路以南为龙子湖雨水分区的黄山大道雨水系统。李楼路雨水根据雨水分 区分别排放至龙子湖和鲍家沟。 (2)污水管道设计 本次设计的李楼路(凤安东路北侧以北)属于锥子山东片的老山路污水子系统, 污水通过胜利东路污水提升泵站转输至杨台子污水处理厂;凤安东路北侧以南属于锥子 山西片区的学苑路污水子系统,污水通过汤和路污水提升泵站转输至杨台子污水处理 厂。 凤安东路(李楼路西侧以西)属于锥子山西片的学苑路污水子系统,污水通过汤和 路污水提升泵站转输至杨台子污水处理厂;李楼路西侧以东属于锥子山东片区的老山路 污水子系统,污水通过胜利东路污水提升泵站转输至杨台子污水处理厂。 3、管道施工 (1)管槽开挖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55 页 遇地形起伏导致管槽开挖深度很深时,应结合后续工程先进行场地平整。 管槽开挖深度较小时,可采用排水放坡开挖施工。应注意砂质粉土层土的渗透系数 较大,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易产生流砂或管涌。 管槽开挖深度较大时或受周边环境限制时,应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建议采用钢板 桩。当管线附近有房屋或其它设施时,需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加强监控措施。 (2)管道基础 管道开挖沟槽后,铺筑 200mm 厚碎石垫层,宽度与沟同宽。然后做管道基础,钢筋 混凝土管当管道覆土 0.7≤H≤4 米时,采用 120。素混凝土管基;当管道覆土 4.07.5m; Vi--第 I 类车平均车速,km/h; T--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1h; ψ1、ψ2--预测点到有限长路段两端的张角,弧度。 L --由其它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 L = L 1- L 2+ L 3 L 1= L 坡度+ L 路面 L 2=Aatm+Agr+Abar+Amisc L 1--线路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 L 坡度--公路纵坡修正量,dB(A); L 路面--公路路面材料引起的修正量,dB(A); L 2--声波传播途径引起的衰减量,dB(A); L 3--由反射等引起的修正量,dB(A)。 (2)各类型车辆行驶时在预测点处昼间或夜间接收到的交通噪声值计算模式: Leq(T )  10lg(100.1Leq(h)大 100.1Leq(h)中 100.1Leq(h)小) 式中: (LAeq )交 ——预测点接收到的昼间或夜间的交通噪声值,dB(A); (LAeq)大——大型车昼间或夜间,预测点接收到交通噪声值,dB(A); (LAeq)中——中型车昼间或夜间,预测点接收到交通噪声值,dB(A); (LAeq)小——小型车昼间或夜间,预测点接收到交通噪声值,dB(A); 若预测点受多条道路影响,应叠加。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95 页 (3)互通式立交桥处的交通噪声值计算模式: ( LAeq )交,立  10 lg[10  10        10 0.1( LAeq)交,公1 01( LAeq)交,公2 0.1( LAeq) 交,公i ] (dB( A)) 式中: (LAeq)交,立 ——立交桥周边接收到的交通噪声预测值,dB(A); (LAeq )交,公 1 ——预测点接收到的第一条公路交通噪声值,dB(A); (LAeq)交,公 2 ——预测点接收到的第二条公路交通噪声值,dB(A); (LAeq )交,公 i ——预测点接收到的第 i 条公路交通噪声值,dB(A); (4)预测点昼间或夜间的环境噪声预测值按下式计算:  (LAeq ) 预  10 lg 10 0.1( LAeq)交  10 0.1( LAeq )背  式中: (LAeq)预——预测点昼间或夜间的环境噪声预测值,dB(A); (LAeq)背——预测点预测时的环境噪声背景值(现状环境噪声值),dB(A)。 6.4.3 交通噪声预测结果 根据以上模式和参数,计算 2014 年和 2021 年三个时段的交通噪声预测值详见表 6-4-1。 表 6-4-1 红线两侧不同距离处交通噪声预测结果 预测 距红线距离下的交通噪声预测值:dB(A) 道路 时段 年份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014 昼间 63.39 60.98 59.45 58.31 57.4 56.64 55.98 55.4 54.89 54.76 年 夜间 56.07 53.66 52.13 50.99 50.08 49.32 48.66 48.08 47.57 47.45 李楼路 2021 昼间 65.39 62.98 61.45 60.31 59.4 58.64 57.98 57.4 56.89 56.76 年 夜间 57.57 55.16 53.63 52.49 51.58 50.82 50.16 49.58 49.07 48.95 2014 昼间 62.12 59.76 58.26 57.14 56.25 55.51 54.86 54.29 53.79 53.66 年 夜间 54.95 52.59 51.09 49.97 49.08 48.33 47.69 47.12 46.62 46.50 凤安 东路 昼间 64.39 61.98 60.45 59.31 58.4 57.64 56.98 56.4 55.89 55.76 2021 年 夜间 56.57 54.16 52.63 51.49 50.58 49.82 49.16 48.58 48.07 47.95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96 页 6-4-2 道路营运期达标距红线距离(m) 按 4a 类标准 按 2 类标准 道路 2014 2021 2015 2022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李楼 0 >20 0 >50 >50 >100 >100 >160 路 凤安 0 0 0 >40 >40 >80 >80 >140 东路 环境保护目标的预测结果见表6-4-3。 噪声预测等值线图见图6-4-1~6-4-4。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97 页 表 6-4-3 声环境敏感点预测值 标准 背景监 所在 2014 年(dB) 2021 年(dB) 值 超标值(dB) 测值 序 名 环境 (dB) 号 称 功能 本项目 本项目 2014 预测值 预测值 2021 年 区域 昼 夜 贡献值 贡献值 昼 夜 年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54. 49. 56. 52. 59. 54. 59. 54. 61. 56. 6 5 4. 1. 6. 山 2 类区 0 9 5 93 5 04 26 15 83 12 48 0 0 26 12 48 1 王 4a 类 54. 49. 61. 57. 62. 58. 64. 59. 65. 60. 7 5 3. 5. 村 0 区 9 5 93 5 72 14 15 83 35 84 0 5 14 84 49. 44. 52. 47. 54. 49. 54. 49. 56. 51. 6 5 1. 黄 2 类区 0 0 0 8 7 02 59 06 39 24 92 17 59 0 0 59 2 巷 4a 类 49. 44. 57. 52. 57. 53. 59. 54. 60. 55. 7 5 0. 村 0 0 0 区 8 7 02 59 77 24 24 92 42 94 0 5 94 48. 44. 57. 53. 58. 53. 59. 55. 61. 56. 6 5 3. 1. 6. 李 2 类区 0 4 8 76 33 24 90 98 66 01 63 0 0 90 01 63 3 楼 4a 类 48. 44. 62. 58. 62. 58. 64. 60. 65. 61. 7 5 3. 6. 村 0 区 4 8 76 33 92 52 98 66 85 44 0 5 52 44 平 50. 45. 58. 54. 59. 55. 61. 56. 62. 57. 6 5 5. 2. 7. 4 塘 2 类区 0 8 8 98 54 59 08 2 88 31 83 0 0 08 31 83 王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98 页 6.4.4 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环境保护目标的交通噪声影响分析及评价 根据模式,计算本项目噪声监测点的噪声影响值,并根据噪声现状监测,进行叠加, 得出本项目完成后各敏感点的噪声预测值。由于噪声现状监测点具有代表性,由监测点 的噪声预测值可掌握全部环境保护目标在项目完成后的噪声情况。 由表6-4-3可知,本项目实施后,2014年昼间敏感点均能达到相应标准;夜间除黄巷 村外,其余敏感点都超标,超标范围为3.14~5.08dB(A),2021年昼间除黄巷村,其余敏 感点均超标,超标范围1.01~2.31dB(A);夜间所有敏感点都超标,超标范围昼间0.94~7.83 dB(A)。 2、交通道路噪声的影响分析及评价 本项目拟建的城市主干道两侧区域一定的距离除噪声敏感点外执行《声环境质量标 准》(GB 3096-2008)4a类标准,若主干道临街建筑以三层以上楼房为主,则第一排建筑 面向道路一侧的区域执行4a 类标准,但临路第一排住宅等声敏感点应执行2 类标准; 若临街建筑以低于三层楼房建筑(含开阔地)为主,则道路红线外一定距离内的区域执行 4a 类区标准。相邻区域为1 类区,距离为45 米;相邻区域为2 类区,距离为35 米; 相邻区域为3 类区,距离为25 米。因此,李楼路、凤安东路两侧区域主要是以低于三 层楼房和开阔地为主,路两侧执行的标准为在道路红线外35米以内执行4a类标准。 由噪声等值线图(图6-4-1~6-4-4)可知:拟建道路实施后在路两侧红线30m范围内基 本能达到70 dB(A)、55 dB(A)的标准要求。项目建成后,噪声2021年比2014年影响程度 加大。 对该项目沿线的声环境敏感目标,拟采取安装通风隔声窗的降噪措施;在采取上述 措施后,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室内环境噪声可以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6.5 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营运期废水主要来自路面的地面雨水径流,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对周围水体 影响甚微。因此营运期城市道路不会对地表水产生不利影响。 6.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市政道路的建设需要占用土地,改变土地类型,切割原有的完整的生态空间,是一 类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施工活动,包括路基、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99 页 路面、涵洞、便道、料场等施工作业以及车辆、人员活动,会引起地表扰动和破坏,从 而影响自然的生态环境平衡。按照道路工程三个阶段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可分为设计 期、施工期和营运期。其中施工期影响最大。 6.6.1 区域自然生境整体性影响 由于道路工程的实施,会使原有完整的景观斑块趋于破碎,从而致使景观生态功能 的降低。由于道路沿线主要为农田生态系统,基本没有自然生态系统,所以拟建道路对 整个自然生境整体性的影响有限。道路在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地面生境的完整性, 减轻了道路运营后对周围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同时区域范围内没有大型动物,少量小型 动物其栖息领地所要求的范围较小,因此道路分隔对现有动物分布和活动的影响不大。 6.6.2 占地影响分析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 25 公顷,永久占地 23.9483 公顷,临时占地 1.0517 公顷。拟建 项目已经纳入蚌埠市高铁地区总体规划,已经列入征地范畴,本项目需要的用地统一由 蚌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征用。本工程永久占地类型见表 6-6-1。 表 6-6-1 工程永久占地一览表 集体土地(公顷) 国有 道路 序号 其他农 未利 土地 合计 名称 水田 旱地 园地 林地 水域 宅基地 村建设 用土 (公顷) 用地 地 李楼 1 8.0903 3.2415 / / 0.5734 / 0.2219 / / 12.1271 路 凤安 2 5.2399 3.6440 / / 2.1366 / 0.8007 / / 11.8212 东路 合计 13.3302 6.8855 / / 2.71 / 1.0226 / / 23.9483 由表 6-6-1 可见,工程永久性占地中主要占用水田,不占用林地。由此可见拟建道 路对蚌埠市的林业影响较小,对耕地有一定影响,但占用土地的绝对数量不大。 6.6.3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1、对区域植被的影响分析 (1)野生及珍稀植物影响分析 经资料查阅,评价区内没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Ⅰ级珍稀树种和古、大树木,现场 调查时也未发现。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00 页 (2)区域植被多样性分析 道路工程沿线植被最大变化发生在公路施工过程中,首先是征用土地,破坏绿色植 被。其次由于公路经过的地形、填挖方的情况不同,路基施工方式不同,对植被也有不 同程度的破坏。如填方路段由于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碾压和施工人员活动的破坏,对 植被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一般来说,道路建设永久占地区的自然植被不可恢复,只是其 中部分区域(如护坡)的植被可以重建;临时占地区以及施工活动区的自然植被通常可 以有条件地恢复或重建。当外界破坏因素完全停止后,道路两侧植被将向着受破坏之前 的类型恢复。恢复和演替的速度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一般是道 路竣工后二、三年植被可基本恢复。临时占地和取土用地虽然会破坏占地范围内的植被, 但施工结束后可以通过植被恢复再现其原有的使用功能。 (3)植被生物量损失 征地后道路红线之内的林地变为道路路面、绿化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原 环境中植被覆盖度降低,总生物量减少;而生态系统也从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变为人工 养护控制下的道路生态保护型,功能受到改变。由于工程占地造成的带状地表植被损失 相对于沿线地区总体植被量是少量的,而道路绿化本身又将弥补部分损失的生物量,因 此,本工程建设不会对沿线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度和生态功能产生影响。 (5)施工和营运期对植被的其它影响 公路的建成使用将带来大量的车流和能流,汽车尾气及烟尘将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 长发育。施工带来的灰尘、取土弃渣引起的水土流失等间接影响对植被造成破坏。直接 和间接影响而引起的环境因子的变化,也会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发育。由于道路产生的 道路扬尘对周边的影响较低,其对植被自然生长的影响有限。 2、对区域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新道路的建设将会对所在地的野生动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多数野生动物种类在短 暂的逃避后,受到种群栖息地和食物竞争的生态压力,多数种类终究可以被动地适应道 路环境的长期影响,可以适应与人类共生。与人类共栖共生的物种如啮齿类、鸟类、两 栖类等野生动物,它们在施工期种群迁移到周围其它相似环境中去,在营运期当植被恢 复后,又择木而栖,回到路域生态系统中,由于生态环境稳定性的改善,部分种群的数 量将有所增加。 由于道路在设计时尽量少地分割了连续的自然空间,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境的完整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01 页 性,减轻了道路运营后对周围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同时项目区没有大型动物,少量小型 动物其栖息领地所要求的范围较小,因此公路分隔对现有动物分布和活动的影响不大。 6.6.4 农业生态影响分析 道路建设对沿线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分为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两方面。一方面,道 路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表现在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方便农事管理活动、加 快农林副产品的流通,同时增强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的信心,从而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 产出率,其影响是间接而积极的;另一方面道路建设占用了农业的生产用地,造成实际 生产面积减少,对农业带来损失,其影响是直接和不可恢复的。 公路成后,由于交通便利使得未利用的土地耕作容易开发。但永久性占地中被占用 的土地将永远丧失所有农业功能。被占用的土地将暂时或永久失去农业生产能力,这无 疑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工程建设占用耕地导致了粮食的减产,受到项目影响的农业植被包括水田及旱 地。其次工程临时占地对土地利用和经济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在施工结束后 不会自行消失,而是需要人为地通过恢复土地原有的使用功能来消除。通过采用以下措 施可以将临时占用农田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有限。 ①要求工程临时占地尽量选用荒地等非耕田性土地,对不得已临时征用的耕地,在使 用前将耕作层土(表层 30cm 土层)堆放在一旁,待完工后,复土还耕,恢复土地原有 的使用功能; ②临时占地数量相对减少,并且工程结束后经过清理、整治,基本上可以逐渐恢复其 原有功能; ③对临时用地依据政策可给予相应的补偿。最后,施工车辆穿越田间,施工扬尘污染 将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也会导致附近农作物的减产。这种影响在施工初期比较突出, 施工后期会逐渐减少。 考虑到道路为线型工程,占地只直接影响土地面积的很小一部分,因此永久性占地 对全地区来说影响不大,但对集中征地处群众受的影响较大。可通过乡级政府进行土地 调整或利用占地补偿费,开发新产业来缓解此不利影响。 另外建议建设方在优化公路设计方案时应尽可能利用低产田和荒地,尽量不占用良 田,以减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02 页 6.6.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本项目成带状穿过的区域,使路域范围的全部植物受到毁灭,这样的破坏只影响 局地的植物数量,但对于较大的地区而言,带状的破坏不会影响到地区植物种类的增加 或减少,不会使某种珍稀植物物种消失,同时少量人工种植的保护植物可以更新和补偿。 因此区域植物的多样性不会减少。 (2)从我国近年来已经建成通车的类似道路沿线地区看,都能保持地区原有的土地利 用格局和农业生产结构不受影响。本项目建设占用区域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较小,不会改 变影响区的农业结构和耕作方式,不会大幅降低当地的农业产量。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03 页 7 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7.1 社会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建设项目对沿线居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道路拓宽,车流量加大,车速相对提高 使居民出行、过街不方便,此外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的生活亦产生不良影响。采取的措 施及建议如下: (1)对道路两侧居民住宅的影响主要是交通噪声,道路建成后要及时建设道路两 旁的绿化带,以减少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同时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安装通风隔声窗以 解决夏季开窗通风降温、减噪的问题。 (2)公路建设后充分利用机非隔离带和道路两侧种植树木、草皮,以弥补或减少 占用的绿地损失。同时要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环保队伍,对绿化带进行定期维护。 7.2 生态补偿措施及绿化方案 (1)新建道路应尽量在隔离带及建筑物附近的空间设置花坛和草坪,以及常绿观 赏乔木,以使减少的绿化面积得到补偿。 (2)道路两侧应设有绿化带,种植草坪、栽种绿蓠;在路口及街道与建筑物之间 的空地,适当设置雕塑造型、绿化小品,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美化道路景观,而且 可以提高城市的品位,增加城市的亲和力。 工程绿化方案见表7-2-1。 7.3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的大气污染源就是路面上行驶的机动车,机动车属流动源,对机动车尾气污 染物的控制,单靠一条或几条桥采取措施,是很难开展的,而且又是较难收到效果的。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控制应是一个城市或区域内的系统工程,所 以,对本项目路面行驶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控制与整个蚌埠市甚至安徽省乃至国家的机动 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措施密切相关。因而,对于本项目路面上行驶机动车尾气污 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应与地方及国家的的机动车尾气控制政策措施结合起来。 表7-2-1 绿化方案 序号 道路名称 主要绿化工程内容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04 页 1、中央分隔带绿化以低矮为主,主要是以草坪、色块、草花为主,适 1 李楼路 当点缀园林小品,装饰性雕塑或形态优美的景观树等;主要植物有: 红叶小檗、丰花月季、时令红色草花、金叶女贞、金丝桃、时令黄色 草花、常绿草坪、常青绿篱。 2 凤安东路 2、人行道绿化考虑选用常绿乔木广玉兰,使行人空间上与噪杂的车辆 分离开来,起到隔离、隔音、防护的功效。 本项目的建设单位及管理单位要在行动和意识上执行国家及当地各级部门对机动 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对本项目路面上行驶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具体来讲,本报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禁止尾气污染物超标排放机动车通行 目前,蚌埠市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实行了路检和年检,为了减轻机动车尾气污 染物的排放,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禁止超标机动车通行,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项 目可能产生的环境空气污染。目前,为了减少骑车尾气的污染,必须实施更严格的机动 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单台车的污染物排放量,只有全市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 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才不至于越来越大,这也符合国内外机动车工业发展之潮流。国内 外的经验表明,只有全力降低单台机车的排放量,才能保证在机动车拥有量迅猛增加的 同时不致于造成环境空气质量的显著下降。 (2)加强机动车的检测与维修 实践表明,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与发动机是否处于正常技术状态关系甚大。 在用车排气经常超标,主要因为是低水平维修、发动机技术恶化等。机动车在使用无铅 汽油、安装尾气净化器后,检测、维修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车的检测 与维修,使在用车经常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以减少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可通过改进 汽车性能、安装汽车尾气净化器等方法来减少污染物的绝对排放量。 (3)降低路面尘粒 由于道路扬尘来自沉降在路面上的尘粒,减少这些尘粒的数量就意味着降低了污染 源强。为了减少路面上的尘粒,装运含尘物料的汽车应使用蓬布盖住货物,严格控制物 料洒落。 (4)支持配合当地政府搞好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因机动车尾气污染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内的系统控制工程,单靠一条或几条路对 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尾气污染的。因此,道路管理部门应积极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05 页 配合道路所在地政府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共同搞好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5)新敏感点远离线路 新敏感点远离线路减轻尾气污染,研究表明,污染源到接受体之间的距离会直接影 响到接受体污染物浓度,距离越远,到达接受体的污染物浓度越小。因此,若增加道路 与道路沿线敏感点之间的距离,使机动车与周围敏感点之间的自由空间增大,这有利于 污染物在输送过程中的稀释,降低到达接受体时的污染物浓度。因此,建议规划部门在 道路两侧50m范围内,不应再增建敏感点,应将该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敏感点逐步搬 迁或改造为商场、商务楼宇、仓库等封闭性建筑,第一排建筑物应尽量向后退缩,与道 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可缓解机动车尾气与扬尘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 (6)利用植被净化空气 试验证明,道路两侧的阔叶乔木具有一定的防尘和污染物净化作用,建设单位应在 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以充分利用植被对环境空气的净化功能。 (7)开辟公交专线,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绿地面积 开辟公交专用线,使得蚌埠市的公交四通八达,方便快捷,以吸引更多的市民乘做 公交车,以减少私家车,或提高养车的费用,控制私家车的数量,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 排放量;同时增加道路两侧的绿化面积,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净化污染物的作用。 7.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7.4.1 环保工程措施比较 目前噪声污染控制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在道路两侧设置隔声屏障、路面采用低噪声 路面(吸声路面)和对受影响者的建筑物进行隔声综合处理等。表 7-4-1 列出减轻项目沿 线噪声影响的各种环保工程措施的降噪效果、估计费用及优缺点分析。 表7-4-1 减轻噪声影响的环保工程措施比较 降噪量 估计费用 减缓措施方案 优缺点分析 说明 dB(A) (元/m2) (1)在开阔地带最有效 (2)噪声的反射影响最小 (3) 对安装在复合道路 ( 立交 ) 的高架路上的隔声 对多层 屏障, 会因地面道路的噪声影响及第一建筑物的 或高层 吸隔声屏 15 反射,而降低其隔声效果, 且只有对一定高度 800~900 建筑效 障 范围有效。 果不 (4)对安装在地面道路上的隔声屏障,其隔声效 好。 果与受保护的建筑物高度有关, 在不同高度其隔 声效果不同,高度越低,其效果越好。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06 页 (1)由于隔声屏障内侧没有吸声处理,会因声波 的反射而增大声源的强度。 (2) 对安装在复合道路 ( 立交 ) 的高架路上的隔声 对多层 屏障, 会因地面道路的噪声影响及第一建筑物的 反射型隔声屏 或高层 15 反射, 而降低其隔声效果, 且只有对一定高度范 500~600 障(透明) 建筑效 围有效。 果不好 (3)对安装在地面道路上的隔声屏障,其隔声效 果与受保护的建筑物高度有关, 在不同高度其隔 声效果不同,高度越低,其效果越好。 封闭式轻质结 (1)隔声效果好 构隔声屏障 (2)道路采光影响不大 (部分透明、部 20以上 (3)噪声的反射影响小 1500~2000 分作吸声处 (4)对机动车尾气的扩散不利 理) (5)工程费用相对较大 改性沥青低噪 (1)对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平坦的路面最有效 大约3 声路面 (2)路面可能较易磨损 1000(元/ m2) 隔声透气通风 28~36 既有通风功能又有隔声功能 或1000(元/ 窗 台) 7.4.2 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方案的选取 根据噪声污染预测可知,本项目实施后,2014年昼间敏感点均能达到相应标准;夜 间除黄巷村外,其余敏感点都超标,超标范围为3.14~5.08dB(A),2021年昼间除黄巷村, 其余敏感点均超标,超标范围1.01~2.31dB(A);夜间所有敏感点都超标,超标范围昼间 0.94~7.83 dB(A)。 根据类比广州市、天津市同类项目噪声治理工程经验,安装透气通风隔声窗,其降 噪量在 20-25 dB(A) 以上,室内噪声可控制在 45 dB(A) 以下,且室内鲜风量可满足 (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的鲜风量要求,该技术通过近几年的改造, 已经比较成熟,实践证明它是控制交通噪声的比较有效的经济措施。 对于处于市郊低矮的建筑为主的敏感点,建议可以采用在敏感点的一侧安装通风隔 声窗,降噪量约为10 dB(A),可以满足本项目的降噪要求。 因此,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本环评建议建设单位对处于市郊的以低矮建筑为主 的敏感点如农村居民点采取安装通风隔声窗;对于已纳入拆迁蚌埠市高铁地区整体拆迁 的居民点,若出现噪声超标的情况可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 7.4.3 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污染防治原则: 新建道路,噪声预测超标的环境敏感点均应采取降噪措施确保达标,对于居民也应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07 页 全部采用通风隔声窗。 (1)道路两侧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布局 新建道路两侧,第一排建筑不宜建学校、医院和幼儿园等敏感单位,可适宜布置一 些对声环境要求不高的单位,如商业性建筑、多层停车场等,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 且可减弱噪声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在设计住宅楼功能布局时,可将浴室、厨房和电梯间等辅助建筑布置在面向道路一 侧,以减弱噪声的影响。 道路两侧新建建筑,若对声环境较为敏感的,建议业主在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时自己 采用对建筑物本身的隔声处理措施,例如其门窗采用有足够隔声量的通风隔声窗,以避 免受该项目交通噪声的影响。 (2)对沿线声环境敏感目标的保护措施 根据项目对沿线的环境敏感目标的噪声预测、影响分析结果和该道路的环境特点, 建议本项目的声环境敏感点主要采取的环保措施是对于处于市郊的以低矮建筑为主的 敏感点如农村居民点采取安装通风隔声窗,具体情况见表7-4-2;对于已纳入拆迁蚌埠市 高铁地区整体拆迁的居民点,若出现噪声超标的情况可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 表 1-7-1 声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道路 敏感点 相对 敏感点 超标范围内居民数量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名称 名称 位置 基本情况 (户数/人数) 山王村 路西 13/55 李 黄巷村 南北穿越 21/88 楼 小型村庄,房屋结构 平塘王 路西 7/30 路 以两层、砖混结构为 每户均安装通风隔 李楼村 路东 11/40 主 声窗 凤安东路 黄巷村 路南 22/91 (3)车辆噪声控制、道路交通管理制度以及路面的保养维修 逐步完善和提高机动车噪声的排放标准。实行定期检测机动车噪声的制度,对超标 车辆实行强行维修,直到噪声达标才能上路行驶。淘汰噪声较大的车辆。制定机动车单 车噪声的控制规划和目标,逐步降低其单车噪声值,是降低道路交通噪声最直接最有效 的措施;安装高效能消声器,以降低引擎和排气噪声;在敏感路段严格限制行车速度, 特别是夜间的超速行驶;加强对机动车鸣笛的管理,禁止在环境保护目标较多的路段鸣 笛;定期保养、维修隔声设施;作好路面的维修保养,对受损路面应及时修复。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08 页 (4)采取治理措施后的改善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工业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逐步提高车辆噪声的排 放标准,从而可以逐步降低其道路交通噪声值。 对该项目沿线的声环境敏感目标,在采取安装通风隔声窗后,其室内环境噪声可以 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09 页 8 公众参与 8.1 公众参与的目的和意义 在公路建设中,因涉及土地占用,民宅拆迁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作为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对完善决策至关重要,它能直接反映公 众对项目建设的意见,使决策部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完善设计方案,解 决公众提出的问题,同时使项目的建设方案趋于完善与合理,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和社会效益的相协调。同时,让公众了解建设项目,发表对建设项目的看法和意见,不 仅可获得公众对建设项目的理解和支持,也使公众在参与的活动中提高环保意识,监督 环境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8.2 公众参与的调查范围和调查方式 8.2.1 调查范围 按照国家环保法规的要求,本着公正公开、真实客观的调查原则,本评价对项目建 设道路沿线两侧的重要路段、敏感点、沿线企事业单位、商户、学校、居民区等进行了 广泛的公众意见调查。 8.2.2 调查方式 本项目公众参与调查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11年6月17日至2011年7月1日,在项目初步确定的前提下,在蚌埠 市环境保护局的网站上将拟建项目的信息予以公示,见图8.2-1。 第二阶段是从2011年7月2日至2011年8月12日,主要采取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 式进行公众参与调查统计。同时在拟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完成后,在蚌埠市环境 保护局的网站上将拟建项目主要环境影响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等类容予以公示,见图 8.2-1。 第三阶段,在拟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完成后,2013年6月24日建设单位将环评报 告书分别在公司网站上以及建设地村委会的图书馆予以公开展出(见图8.3-2);。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10 页 图8.2-1 公众参与第一、二阶段公示 公司网站公示 李楼乡图书馆公示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11 页 黄巷村图书馆公示 图8.2-2 公众参与现场公示张贴图 8.3 第一阶段公众参与调查 第一阶段公众参与调查是从2011年6月17日至2011年7月1日,主要采取网站公示的 方式进行公众参与调查,第一阶段公示期间无任何公众反馈意见。 8.4 第二阶段公众参与调查 8.4.1 调查方式 本阶段公众参与调查是从2011年7月2日至2011年8月12日,主要采取走访调查和问 卷调查(见表8-4-1)的方式进行公众参与调查统计,主要走访了沿线和被拆迁居民。此 次公众参与共发放调查表格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参加调查的人员有农 民、工人、教师、干部等。 8.4.2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结果详见表8-4-1、表8-4-2及表8-4-3。 表8-4-1 公众参与被调查人员结构统计 调查结果 项目 调查内容 人数 所占比例(%) 男 54 54 性别 女 46 46 20~40 72 72 年龄 41~60 23 23 60 以上 5 5 农民 15 15 职业 干部 6 6 工人 60 60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12 页 学生 13 13 其他 6 6 小学(或小学以下) 3 3 初中 9 9 文化程度 高中及大专 27 27 本科及以上 61 61 表8-4-2 公众参与被调查人员信息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文化程度 联系电话 居住地/单位 程秀美 女 36 农民 大专 4035765 蚌山区工农路 75 号 惠玲 女 48 会计 大专 3183811 新新家苑 21-804 陆国胜 男 43 工人 大专 13966081177 三安新村 盛承君 女 23 本科 15855772549 李楼乡李楼村 杨朝中 男 23 工人 本科 15857854429 李楼乡李楼村 庆竹君 女 22 学生 本科 15855760253 山王村 孟为 女 28 学生 本科 13865072085 李楼乡山王村 易昕 男 22 学生 本科 13866489598 李楼乡韩葛村 张文静 女 22 学生 本科 15855775512 李楼乡汪圩村 李硕 男 23 学生 本科 2056744 李楼乡黄巷村 王锐锐 男 37 工人 本科 13087623459 山王村 牛堃 男 27 工人 大专 13966055557 李楼乡山王村 陈孝凯 男 46 干部 本科 5523710 汪圩村 2-18 朱林泓 女 44 干部 本科 3183709 李楼乡李楼村 孙厦 女 30 工人 大专 3183797 李楼乡山王村 查牧 男 23 学生 本科 2847619 李楼乡黄巷村 余萍萍 男 36 干部 本科 3183874 李楼乡山王村 望彦 女 23 学生 本科 2815201 汪圩村 刘龙 男 29 工人 本科 13695526776 李楼乡山王村 李小倩 女 28 工人 本科 3183845 汪圩村 张兆瑞 男 23 学生 本科 15212127500 山王村 22 李青瑞 男 24 学生 本科 40744077 山王村 孙晴 女 23 学生 本科 15855776879 汪圩村 陈沫 女 39 会计 大专 3183706 山王村 6-21 李倩 女 38 工人 本科 8283815 山王村 周维 女 23 农民 本科 15855773879 山王村 易芮 女 21 干部 本科 13075924675 汪圩村 刘爽 女 23 教师 本科 15855780316 李楼乡汪圩村 袁莉 女 22 工人 本科 15170523445 李楼乡黄巷村 张磊 男 24 公务员 本科 15421299698 李楼乡山王村 余杨 男 37 工人 大专 13155259695 黄巷村 陆雪梅 女 23 学生 本科 李楼乡汪圩村 党杰 女 22 农民 本科 13721194471 李楼乡黄巷村 倪治国 男 34 工人 3183812 新新家苑 李福明 男 28 工人 3185815 汪圩村 邵奇 男 22 学生 本科 15855784107 李楼乡汪圩村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13 页 王圣林 男 59 工人 本科 15155235523 黄巷村 韦高 男 40 工人 本科 3185602 蚌山区 杨小军 男 28 工人 本科 13955288921 山王村 于革毛 男 30 工人 本科 3183814 山王村 孙魁 男 38 工人 中学 13905527631 李楼乡汪圩村 21 张纯杰 男 57 工人 本科 2846357 保安里 15-5-2-9 王丰 女 41 工人 大专 3183706 韩葛村 吕彦花 女 本科 3183856 李楼乡李楼村 菜颖 女 59 工人 本科 3183857 李楼乡黄巷村 4-17 任珣 女 22 本科 15255257787 李楼乡汪圩村 阎铭 男 61 干部 本科 13966080888 菱湖三期 张树江 男 50 工人 大专 3183967 张公山四村 夏连 女 23 工人 大专 13004082328 清华园小区 2-419 薛苗 女 37 工人 中学 13295520817 清华园 8-1-503 王敏 女 37 工人 大专 13865068345 金山花园 29-1-601 韩莉 女 41 工人 大专 15955218835 朝阳路 8-8-3-309 李芳 女 26 工人 大专 13905523615 光明花园 3 号楼 高杨 男 40 工人 大专 13956335917 钓鱼台 5-31-西-510 苏蓉 女 43 工人 大专 13956332794 建筑一村 3 号楼 张文君 女 24 工人 本科 13905523272 高怡绿洲 郭东 男 40 工人 本科 13905526825 涂山路 558 号 杨萍 女 28 本科 3183313 纬一路工行宿舍 3-204 张旭 男 23 本科 13665526391 龙子湖区菱湖山庄 卜燕 女 46 农民 中学 13855263806 新新家苑 21 号楼 倪春华 男 61 农民 中学 13955250663 胜利东路 1520 号 魏晓静 女 30 工人 大专 3183965 工农家园 王领 男 49 工人 大专 13505523898 大庆路 188-1-7 王大海 男 24 学生 大专 4098386 大庆路 3-78 王宝贵 男 42 农民 中学 13955290960 爱国巷 33 号 杨宝柱 男 43 农民 中学 18900529822 纺织厂东院 1-1-1 阎小京 男 33 工人 本科 3183854 新新家苑 21-1-501 杨清安 男 56 工人 本科 3183853 胜利东路 1520 号 贝洁 女 29 工人 本科 13905526950 宝龙公寓 4-616 马从容 女 42 工人 本科 3183839 中山街 130-12 汪春林 男 33 工人 本科 13955291196 兴业街 355 号新新家苑 李锋 男 48 工人 大专 13855218812 奋勇街小区 9-105 梁焜 男 30 工人 本科 3183012 安徽财经大学东校区 刘兴华 男 56 工人 本科 3183830 新新家苑 21-1-702 汪淑芝 女 71 干部 大专 3181791 金山花园 40-201 戚效敏 男 39 工人 本科 3185609 淮滨小区 4-201 陈勇 男 42 工人 本科 13004099159 沁雅花园 42 楼 李强 男 48 工人 中学 13309658811 沁雅花园 4 号楼 陆海蓝 女 42 大专 13605526316 宝龙花园 王清宪 男 57 大专 13905522987 禹花苑 1-1-12 高重贵 男 63 退休 大专 15905520082 胜利路劳动大厦 张晓燕 女 32 工人 大专 3183876 天地人花园 石蕾 女 39 工人 本科 3183860 新新家苑 21 栋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14 页 黄丽娜 女 38 工人 本科 3183862 菱湖山庄 周思维 男 24 工人 本科 13605660012 蓝天城小区 陈美娟 女 45 工人 大专 13033028029 禹会区燕山路 1053-69-2-4 范红冉 男 26 工人 本科 18725528858 蚌山区陶山路 244-983 朱宝军 男 25 工人 本科 13965280130 蚌山区南山路 392-5-3-8 丁敏 女 26 工人 本科 18714836858 淮上区小蚌埠镇吴郢村 苏静 女 31 工人 大专 13855209997 蚌山区南山路 133-3-8 季磊 女 24 工人 15105528788 太平街 3 号区 杨嵬楠 男 26 工人 本科 15955287887 珍珠小区 王辉 男 33 工人 本科 13805521583 蓝天菜场 刘亚云 男 46 农民 中学 13966053459 胜利西路 155-1-6 卢德兵 男 39 农民 中学 13955238987 涂山路 187-10 徐虹 女 28 工人 本科 3183904 沁雅花园 28-1-201 刘涛 男 38 工人 大专 13865000133 蓝天花园 29-3-501 时建 男 32 工人 本科 13955256477 刘涛花园 29-1-402 王颖 女 30 工人 本科 13855258252 新新家苑 12-3-201 关超 男 39 工人 本科 13705521516 新新家苑 表8-4-3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统计表 调查内容 调查项目 选择人数 所占比例 非常了解 35 35 了解一点 65 65 1、您是否了解本项目? 不了解 0 0 很好 72 72 一般 25 25 2、您认为高铁地区目前环境质量如何? 较差 3 3 很差 0 0 废气污染 8 8 废水污染 23 23 3、您认为高铁地区主要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噪声污染 35 35 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 51 51 扬尘 40 40 污染附近水体 11 11 4、您认为本项目在施工期会造成哪些影响? 噪声 37 37 建筑垃圾 37 37 废气 9 9 废水 12 12 5、您认为本项目在运营期会造成哪些影响? 噪声 63 63 工业固体废物 17 17 完善高铁新区的基础 56 56 设施 6、您认为本项目的建设有益影响体现在哪些方 减轻淮河水体污染 35 35 面? 带动高铁新区的快速 80 80 发展 其他 5 5 支持 98 98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15 页 7、您对本项目建设持何种态度? 无所谓 2 2 反对 0 0 8.4.3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可以归纳得出如下调查结果: (1)被调查者绝大部分对本项目均有所了解,说明本项目前期的宣传工作做得较 好; (2)被调查者绝大部分对项目区环境质量表示满意,只有3%的人觉得不满意; (3)在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中,大部分居民认为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是高铁地区的 主要污染物; (4)修建道路对公众生活的影响,40%的公众认为是扬尘的影响,37%认为是噪声 和建筑垃圾; (5) 对于道路通车后,有63%的公众担心交通噪声的影响,17%的公众担心固体 废弃物的影响,9%的公众担心废气的影响; (6)对于道路通车后,有80%的公众认为会带动高铁地区的快速发展,56%的公众 认为能够有效完善高铁地区的基础设施,35%的公众认为可以减少淮河的污染; (7) 对于项目的建设,98%的公众表示赞成,2%的公众表示无所谓,没有公众表示 反对。 8.4.4 公众意见统计 通过本次调查统计,当地公众对本项目的建设具有充分认识,大多数公众认为该项 目的建设将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 注。 根据调查统计,公众意见主要集中如下几个方面: (1)希望道路建设早日完成,以改善出行条件。 (2)大部分被调查者希望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范围内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以缓解由 于项目的建设而带来的环境噪声和大气污染问题,部分被调查者希望建设单位做好环境 管理措施。 (3)项目应尽量避免夜间施工,施工过程扬尘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影响 居民正常生活,并且保证施工进度。 公众关心最多的问题还是拆迁安置的落实问题,关于施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16 页 单位也进行了说明,将采取一定的污染防治措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8.5 第三阶段公众参与调查 第三阶段公众参与主要采取网站公示的方式进行。通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公众参 与调查,公众对项目建设有了进一步了解,第三阶段公示期间无任何公众反馈意见。 8.6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 本项目公众参与调查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采取网站公示的方式进行公众参 与调查;第二阶段主要采取网上公示、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公众参与调查统 计;第三阶段主要采取网上公示的方式进行龙子湖区李楼路、凤安东路道路及管网建设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补充公告。 通过公众参与调查统计,当地公众对项目的建设具有充分认识,大多数公众认为该 项目的建设将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也表现出了极大的 关注。通过公众参与调查,公众对项目比较支持,支持率为98%,2%的公众表示无所谓, 没有公众表示反对。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17 页 9 拆迁安置环境影响分析 9.1 工程拆迁情况概述 9.1.1 集体土地征收 项目共需永久征收集体土地23.9483公顷。征收的集体土地中,水田13.3302公顷, 旱地6.8855公顷,水域2.71公顷,其他农村建设用地1.0226公顷。 9.1.2 住宅房屋拆迁 本项目的房屋拆迁主要是由李楼路、凤安东路引起。项目共需拆迁农村居民房屋 24601m2,影响户数273、1094人。本项目拆迁的房屋均为2层砖混结构;由于部分沿线 居民将2层住宅房屋改建为楼下为店面、楼上为住宅的房屋,因此本评价将商业店铺拆 迁一并纳入住宅房屋拆迁,故本项目不涉及商业店铺拆迁和企事业单位拆迁。 9.1.3 弱势群体 本项目影响弱势群体共2户3人,影响源于项目引起的房屋拆迁。通过调查发现,受 影响的2户在房屋重建方面比较困难,应当给予特殊的照顾政策。 9.1.4 地面附属物及基础设施 本项目影响附属物为1根电讯线杆。 9.2 拆迁安置的政策法规 本项目的拆迁安置政策主要依据世界银行及中国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制定,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年 8 月 28 日通过修订开始执行) (2)《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2001 年 11 月 1 日起执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4)《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5)《安徽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皖政发{2003}153 号) (6)《安徽省耕地开垦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财综[2001]1061 号) 《关于进一步完善市辖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有关问题的通知》 (7) (蚌政办[2010]62 号)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18 页 9.3 拆迁安置的目标 确保拆迁安置居民能够得到他们全部损失的补偿,合理安置与良好恢复使他们能分 享项目的效益,并对他们暂时性的困难给予补助,使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标准及企业 的生产、获利能力能得到提高或至少使其真正恢复到搬迁前或项目开始前的较高水平。 9.4 拆迁安置的补偿原则 9.4.1 尽量减少拆迁安置居民原则 利用工程带状建设的特点,可适当修改设计走向,以尽可能地减少项目的受影响范 围,使拆迁安置居民影响减至最小。 9.4.2 等价补偿原则 为确保拆迁安置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因项目而下降,将实行等价补偿原则。它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财产按重置成本补偿,二是其他损失则是按对等补偿,即拆迁安置居民损 失多少、补偿多少。 1、农业土地被征用时,所有损失将得到合理的补偿,所获补偿将支付给所代表的 集体,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不可挪作他用。从事农业的拆迁安置居民将按照“就地安置、 多渠道就业”原则由当地政府、项目办以及村委会共同安排就业,以保证拆迁安置居民 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2、拆迁安置居民家庭将获得与其原居住场所在交通、各种配套设施以及周边环境 等至少相当的安置房或取得与其原房屋价值相当的补偿。 3、公共设施将全面得到恢复,其功能至少不低于原有的水平,以保持项目建设范 围周边未搬迁人的正常生活。 4、对暂时受项目影响的拆迁安置居民及部分财产受损失而无需搬迁的拆迁安置居 民,也将得到等价补偿。 9.4.2 关注重点原则 1、项目将关注弱势群体(无成年子女同住的老人、寡妇、单亲家庭、残疾人、慢性 病人及贫困家庭),在搬迁时,将给予优惠政策,如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合理照顾。在 搬迁后也将进行定期的回访,对其特殊的困难给予帮助,直至移交给当地的民政部门为 止。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19 页 2、项目将策划开发性的搬迁,调动当地政府的力量做好拆迁安置居民就业培训并 尽可能创造就业机会,使拆迁安置居民能在短期内适应安置点的环境,并在经济上自力 更生,及时将拆迁安置的责任从安置机构转交给拆迁安置居民本身。 3、项目将力求拆迁安置成本效益最大化,努力提高拆迁安置机构的拆迁安置工作 能力,规范拆迁安置工作行为,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防止资金的浪费、截留、舞 弊与腐败,以尽可能使用好拆迁安置资金,达到最好的安置效果。 9.5 拆迁安置居民生产与生活恢复方案 9.5.1 永久征地安置方案 项目共需永久征收集体土地23.9483公顷。征收的集体土地中,水田13.3302公顷, 旱地6.8855公顷,水域2.71公顷,其他农村建设用地1.0226公顷。由于本项目征地影响主 要由道路建设引起,呈线状分布,绝大多数受征地影响人口将仅仅失去他们一部分的土 地,因此,土地征收对农户农业生产及收入影响不大。 根据对征地影响居民的拆迁安置意愿抽样调查,受影响户全部要求货币补偿,同时 进行组内调地。调地后,农民将继续进行农业生产,经济来源稳定。本项目涉及 4个村 永久占地,拆迁安置居民生计恢复措施主要有以下4种措施: a) 直接货币补偿、同时组内调地。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确定征地补偿标 准和损失耕地的数量,及时将补偿金直接支付给受影响的拆迁安置居民户。安置补助费 将直接支付给受影响户,土地补偿费将全部留在村集体中,同时进行组内调地,使受影 响的农户能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b)社会保障。按照 (蚌 《关于进一步完善市辖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有关问题的通知》 政办[2010]62号)规定,在蚌埠市规划区范围内,经依法批准征地后,失去全部土地或 人均实际耕地面积不足0.3亩的农业人口,被征地时年满16周岁且未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 险的被征地农民,均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范围。本项目的征地补偿费将足够弥补农 民其土地承包期内的土地收益,并且可以满足失地农民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要求。 c)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村集体将筹措资金以及利用征收村集体所属土地的部分补偿 资金用于改善土壤、土质,进行低产田改造,改善其土壤土质,种植经济作物。 d)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各村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市场条件,调整种植和养殖结 构,提高农业收入。例如,各村可以结合自身的历史和实际,发展蔬菜大棚种植、规模 养殖等。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20 页 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拆迁安置居民实施机构采取一些帮助、扶持拆迁安置居 民的措施,包括: a) 项目建设期间,将优先安排拆迁安置居民劳务,这将给受影响人员带来现金收入。 b) 凡受影响村范围内有劳务输出的项目,优先安排受影响人员。 c) 在整个拆迁安置居民生产恢复过程中,可以组织受影响人员的技术培训,诸如一 些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方面的培训。邀请农业部门及劳动保障部门有关技术人员到拆迁 安置区进行一些有关农业和耕种方面的培训,使得受影响农户每户至少接受一次以上的 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以增加受影响人员的经济收入,恢复受影响人的生计。 9.5.2 住宅房屋拆迁安置方案 本项目共需拆迁农村居民房屋24601m2,影响户数273、1094人。 本项目涉及的住宅房屋的拆迁安置全部按照统拆统建的方式进行安置,其中拆迁安 置工作有龙子湖区政府负责完成,项目涉及的土地征迁预计将于 2012年5月底完成。本 项目的拆迁安置小区为高铁地区桃园新村小区,该小区位于规划建设的学苑路以南、高 铁东路以东GT—F01地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8426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1238平方米,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 198818 平方米,配套商业建筑面积 9311平方米,配套公建建筑面积 3108平方米,幼儿园1220平方米,绿化率为40.2%,安置小区将于2012年底完成建设; 届时拆迁居民可全部搬入安置小区,同时小区周边均为高铁地区规划的居住性用地,紧 邻高铁东路和学苑路两大主干道,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并且出行条件非常方便。 统建安置的人口按照拆迁面积选房。安置回迁面积与原拆迁面积相等的部分,按照 统建安置补偿标准结合被拆迁房屋结构、区位和成新度等结算。回迁面积超过远拆迁面 积10m2以内的,按照安置房的成本价结算;回迁面积超过拆迁面积10m2以上部分,按市 场价购买。 9.5.3 弱势群体安置方案 本项目涉及的残疾人有3人,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处理困难。对他的安置 措施主要是将其纳入蚌埠市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管理,使残疾人每月获得的基本生活费, 保障其生活稳定。 妇女将通过信息公开和村集体会议充分参与拆迁安置活动;他们在得到补偿、项目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21 页 用工及参加培训上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另外,下列措施的实施将帮助妇女恢复收入。 (1)项目建设过程中,确保一定数量的妇女(至少20%的无技能的劳动力)获得的非 技术用工的机会。另外,如果工作相同,女性将和男性一样获得相同的报酬; (2)在技术培训方面,包括钟点工,美容美发等行业,优先提供给受影响妇女劳 力,以保证其经济地位不会受到损害; (3)项目运行过程中,优先提供保洁、保绿等岗位给受项目影响的妇女,确保其 收入恢复。 9.5.4 地面附属物及基础设施恢复 受影响的地面附着物由项目办根据重置价格进行评估,给予合理补偿后由产权人根 据需要来恢复重建。对受影响基础设施的恢复措施,必须预先计划布置,在实际操作中 要根据现场情况因地制宜,做到安全、高效、及时、准确无误,尽量减少对附近群众造 成不利影响。 9.6 拆迁安置居民生活质量变化分析 工程拆迁期间,可能会对被拆迁房屋使用人的正常生活产生干扰,给出行带来不便, 但是这种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如果按照国家、蚌埠市政府和世界银行的有关拆迁安 置居民政策和拆迁补偿的原则采取措施妥善安置后,拆迁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 拆迁的房屋大部分都是房屋建筑年代久远,房屋陈旧,配套设施不齐全,周围的环 境较差,人们的居住生活和出行都不方便。本工程动迁居民的安置房都是纳入蚌埠市高 铁地区规划的居住小区。按照规划建设的小区配有绿化面积,环境较好,水、电、通讯、 交通等设施配套齐全,并且配套建设门面房,供餐饮、百货、修理等租用,方便居民生 活。 9.7 小结 本工程拆迁涉及居民较多,共涉及273户、1094人、房屋面积24601m2。拆迁过程中 确保拆迁安置居民能够得到他们全部损失的补偿,合理安置与良好恢复使他们能分享项 目的效益,并对他们暂时性的困难给予补助,使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标准及企业的生 产、获利能力能得到提高或至少使其真正恢复到搬迁前或项目开始前的较高水平。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22 页 10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 10.1 目的 为了保护本工程沿线环境,确保工程的各种不良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必 须对本工程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科学的跟踪,并进行规范的环境管理与环境监理。 10.2 环境管理 由于项目建设期和运行期的环境管理内容具有较大的差异,而且二者的工作时限有 先后之分,所以应设立单独的组织机构,采用分阶段负责的方式对拟建项目进行环境管 理。 10.2.1 建设期环境管理 1、机构 施工期环境管理机构框架见图 10-2-1。 项目办(PMO) 业主:蚌埠投资集团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蚌埠市环保局 总承包商: 管理人:公司总经理 管理人代表:公司主管环保副总经理 设计单位 环境监理公司 施工承包方 市环境监测站 图 10-2-1 施工期环境管理机构示意图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23 页 2、职责 建设期环境管理包括以下方面: ①根据国家有关的施工管理条例和操作规范,结合拟建工程的具体施工计划和本报 告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详细的环保管理计划,特 别是制定和实施工程承包商、环保监理工程师的环境知识及环境监测培训。 ②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施工单位对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及时 制止和纠正不符合管理办法的施工行为。 ③调查、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扰民或污染问题。 ④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 3、内容 为有效地控制工程施工期问的环境污染,项目在建设施工阶段,不但要对工程的施 工质量、进度进行管理,同时必须对施工的文明程度。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落实情况, 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合同条款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①建设单位在工程总体发包时将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列入合同文本,要求施工单位 严格执行,并实行奖惩制度。 ②施工单位应按照工程合同的要求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制订的各项环保、环卫法规 组织施工,并按环评报告书建议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文明施工、保护环境。 ③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部门设专职环境保护监理工程师监督施工单位落实各 项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④施工单位应在各施工场地配专职环境管理人员,负责各类污染源的现场控制与管 理。尤其对高噪声。高振动施工设备应严格控制其施工时间。 ⑤做好宣传工作。由于技术条件和施工环境的限制,即使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施工时带来的环境污染仍是避免不了的。因此要向沿线及受其影响区域的居民做好宣传 工作,以提高人们对不利影响的心理承受力,取得理解,克服暂时困难,配合施工单位 顺利完成工程的建设任务。 ⑥施工拆迁居民安置点的选址应预先进行环境评价,科学规划,完善配套设施,以 保证拆迁居民的生活质量。 ⑦建设主管部门及施工单位专门应设立“信访办”,设置热线投诉电话接待群众投 诉并专人限时解决问题,妥善处理市民投诉。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24 页 10.2.2 运行期环境管理 1、机构 运营期环境管理机构见图 10-2-2。 蚌埠市建设委员会 蚌埠市环保局 蚌埠市环境监测站 蚌埠市投资集团 图 10-2-2 营运期环境管理机构示意图 2、职责和内容 为防治项目建成后运行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应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或将新建项 目的环境管理纳入原有管理体系,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具体应包括以下方面: ①组织贯彻国家、蚌埠市以及行业主管部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配合当地环保部门作好本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 ②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建立的各种环境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管理计划并切实实施。 ③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道路,确保其正常通行,采取积极有效的环保措施防治污 染,并对环保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④组织有关单位或人员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建立监控档案。 ⑤与环保部门配合,调查、处理与本项目有关的污染事故和扰民纠纷。 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技术交流 活动,推广利用先进技术和经验,进一步改进环境管理工作。 10.3 环境监理 10.3.1 环境监理工作目标 环境监理的目的是保证环境保护设计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能够顺利实施,保证施工 合同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合同条款切实得到落实,有效控制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达到 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25 页 10.3.2 环境监理工作流程 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流程见图 10-3-1。 图 10-3-1 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流程 10.3.3 环境监理计划 1、环境监理机构设置 环境监理单位向建设项目现场派驻项目监理机构,具体负责监理合同的实施。项目 监理机构根据环境监理工作的内容、服务期限及工程类别、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工程 环境等因素确定。环境监理机构将公正、独立、自主的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维护项目建 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切实保证建设项目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得到落实。 环境监理机构由总环境监理工程师、专业环境监理工程师、环境监理员等人员组成, 其组织机构图见图 10-3-2。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26 页 图 10-3-2 施工期环境监理组织机构图 2、环境监理机构人员岗位职责 (1)总监理工程师 a) 确定项目环境监理机构人员的分工和岗位职责; b) 主持编写项目环境监理规划、审批项目环境监理实施细则,并负责管理项目环 境监理机构的日常工作;审查分包单位的资质,并提出审查意见; c) 检查和监督环境监理人员的工作,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可进行人员调配, 对不称职的人员应进行调换工作; d) 主持环境监理工作会议,签发项目环境监理机构的文件和指令; e) 审定承包单位提交的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环境设施施工进度计划; f) 审查和处理环境保护方案变更; g) 主持和参与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调查; h) 组织编写并签发环境监理月报、环境监理工作阶段报告、专题报告和项目环境 监理工作总结; i) 审核签认部分环境保护工程和单位环境保护工程的质量检验评定资料,组织环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27 页 境监理人员对待验收的环境工程项目进行环境质量检查,参与工程项目环境保 护设施竣工验收; j) 主持整理工程项目的环境监理资料。 (2)专业环境监理工程师 a) 负责编制本专业的环境监理实施细则; b) 负责本专业监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c) 组织、指导、检查和监督环境监理员的工作,当人员需要调整时,向总监理工 程师提出建议; d) 审查承包单位提交的涉及本专业的环境保护计划、方案、申请、变更,并向总 监理工程师提交报告; e) 负责本专业分项工程验收; f) 定期向总监理工程师提交本专业环境监理工作实施情况报告,对重大问题及时 向总监理工程师汇报和请示; g) 根据本专业环境监理工作实施情况做好环境监理日记; h) 负责本专业环境监理资料的收集、汇总及整理,参与编写环境监理月报; i) 检查进场材料、设备、构配件的原始凭证、检测报告等与环境有关的文件及其 影响程度,根据实际情况认为有必要时对进场材料、设备、构配件进行平行检 验,合格时予以签认; j) 负责本专业的施工环境保护达标监理、生态保护措施监理和环保设施监理。 (3)环境监理员 a) 在专业环境监理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现场环境监理工作; b) 检查承包单位施工建设过程中各种污染因子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要求的情况;自 然生态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的 要求建设情况,并做好检查记录; c) 安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图纸及有关标准,对承包单位的工艺过程或施工工序进行 检查和记录; d) 做好环境监理日记和有关的环境监理记录。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28 页 10.3.4 环境监测方案 根据城市交通的工程特征,将按照建设期和运行期制定分期的环境监测方案见表 10-3-1。 表 10-3-1 建设期及营运期环境监测计划 分期监测方案 类型 项目 建设期 运行期 污染物来源 施工扬尘 机动车尾气 监测因子 TSP、PM10 CO、NOx、PM10 及总烃 执 《 环 境 空 气 质 量 标 准 》 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行 (GB3095-1996) 标 GB18352.1-2001 《轻型汽车污染物 环境 排放标准 — 准 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等 空气 监测点位 李楼村、栖岩寺 栖岩寺、李楼村、平塘王 施工紧张期 2 天/月,每天上午、下 每年冬季、 夏季各一次, 每次 1-2 天 监测频次 午各 1 次 (24 小时连续监测) 实施机构 蚌埠市环境监测站 蚌埠市环境监测站 监督机构 蚌埠投资集团 蚌埠投资集团 污染物来源 施工机械噪声 交通噪声 监测因子 LAeq(dB) LAeq(dB) 执 质量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行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排放标准 — 标 (GB12523-90) 环境 准 测量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噪声 监测点位 山王村、黄巷村、李楼村、平塘王 山王村、黄巷村、李楼村、平塘王 监测频次 1 天/月,1 天 2 次(昼间、夜间) 2 次/年,2 天/次,昼夜各一次 实施机构 蚌埠市环境监测站 蚌埠市环境监测站 负责机构 蚌埠投资集团 蚌埠投资集团 监测机构 蚌埠市环保局 蚌埠市环保局 污染物来源 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等 / 监测因子 CODcr、NH3-N / 执 《 地 表 水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 质量标准 / 行 (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 标 水环 排放标准 —— / 准 境 监测点位 杨台子污水处理厂上、下游 / 监测频次 1 次/月 / 实施机构 蚌埠市环境监测站 / 负责机构 蚌埠投资集团 / 监测机构 蚌埠市环保局 / 除上述具有法律效力的监测方案外,施工单位应自己进行日常监测,由经过培训的 人员完成。日常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29 页 10.3.5 环境监理报告 本项目道路建设期约为20月、根据工程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拆迁、管线拆除、管线 迁移、排水工程施工、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施工验收等不同阶段。根据我国有关建设 项目环境管理法规和世行业务政策要求,环境监理单位应编制《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 目的是使环保部门确信所有环保措施正在按己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那样得到落实,并 且还正在或将要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以便控制项目计划中为预见到的不利环境影响。 《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施工中在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方面对承包 方的具体要求,如施工噪声污染、废水、扬尘和废气等排放治理、生态破坏修复,施工 垃圾处理处置等内容;施工期环境保护达标监理,生态保护措施监理和环保设施监理。 10.4 环保人员培训 为了本项目顺利、有效的实施,必须对全体员工,特别是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 识、技能的培训,除了向全体员工讲解拟建工程的重要性和实施的意义外,应有针对性 地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培训,培训方式拟根据不同管理层次和环保岗位 重要性分别采取国内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培训计划见表10-4-1。 表 10-4-1 环保技术人员培训计划 时间 费用 人员 培训内容 人数 (天) (万元) 环境基础理论及监测方法、 每个施工段 2 人 2 施工环保人员 编写监测报告、岗位培训 5 施工期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 每个施工段 2 人 2 环保法规、施工规划、环境 每个施工段 1-2 人 3 环保监理工程师、建 监控准则及规范 建设方 1-2 人 7 设方环境管理人员 环境空气监测及控制技术、 4 4 噪声监测及控制技术 建设方环境管理人员 环保措施的维护 6 8 8 合计 20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30 页 1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本次交通道路建设工程投入运营后,将有效改善龙子湖区的交通状况和基础设施, 促进龙子湖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工程施工期及运营期也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下就本工程环境经济损益作简要分析。 11.1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本建设项目实施后,将大大改善龙子湖区的路网结构和基础设置状况、效缓解现有 交通干道的压力,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良好、优越、现代化 的城市交通环境;同时也会大大促进龙子湖区的城市空间拓展和土地开发利用,改善区 域内居民的出行条件和生活水平。 11.2 环境治理措施投入估算 1、直接投资 本工程总投资为25000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21256万元。 2、项目环境保护投资 为了达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工程中对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 措施,工程项目环境保护投资初步估算为1117.1万元。环保投资占工程投资4.5%。环保 投资见表11-2-1。 表11-2-1 项目环保投资一览表 投资(万元) 时段 内容 估算 备注 媒体、安民告示 2 社会环境 施工场地告示牌 0.8 人行便桥、密网围护 10 硬化占地、破坏植被的恢复 20 城市生态 堆料的软覆盖处理 2 施工现场硬化处理 18 施工期 洒水 9 大气 施工现场彩刚板围护 5 监测 8 TSP、PM10 设置临时隔声板等降噪设施 15 噪声 监测 5 连续等效 A 声级 废水 施工工程废水处理 1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31 页 监测 3 施工期环境监理 100 不可预见 5 合计 203.8 生态补偿 种植花草、移栽树木 250 大气 道路维护、保养 20 针对超标敏感点设置隔声窗 500 运营期 噪声 绿化降噪 100 不可预见 21.3 合计 891.3 培训 22 总计 1117.1 项目建成后,环境保护年度费用主要包括绿化维护费、常规环境监测费、水土保持 维护费、环保管理办公费等,每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约100万元。 11.3 环境损益分析 本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在施工期以及运营期对附近的声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 等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较高的环保投资对工程产生的环境负效益进行弥补。 拟建工程的环保措施投资所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长远的及潜在的。这些措施都直 接或间接的在一定程度保护了道路沿线的环境,使道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 度。主要环境效益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设项目运营以后,车流量有所增加,随之产生的噪声、汽车尾气等污染物 对沿线环境及近距离内的环境敏感点有所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 如绿化种植树木、草坪等以及减少交通污染对线路两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早晨个不良 影响。在本工程开发建设的同时,适时地绿化工程防止了道路边坡和坡角的水土流失, 保护沿线植被。 (2)环境质量效益 ①增强道路网沿线城市景观,美化了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②由于工程的施工队大气、地表水及声环境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永久性占地会 产生一定的生态环境损失,产生环境负效益,但较高的环保投资弥补了部分环境损失。 ③现有道路排水系统不完善,主要是利用人为道边明沟排水,项目实施后,排水工 程得以完善,提高现有道路并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④由于路面铺设升级,路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可以提高车速、降低耗油、减轻扬尘、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32 页 噪声和废气排放,并减轻了车辆自身的损耗,间接节约了能源、物质资源。 ⑤现有道路部分路况较差,在干燥天气里灰尘很大,当机动车通行时,扬尘会影响 附近居民和非机动车及行人等其他道路使用者,道路的升级将极大改善这一状况。 ⑥升级道路交通设施和交通标志的完善将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完善的道路条件,出行 安全、方便,降低了交通事故。 综上所述,拟建项目将使龙子湖区的功能更加合理,且有利于城区环境质量的改善, 该项目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33 页 12 结论与建议 12.1 评价结论 12.1.1 项目概况 本次拟建的两条主干道总长度 5422.54 米,路面宽均为 50 米;其中李楼路(东海大 道-黄山大道)、全长 2609.3 米,凤安东路(高铁涵洞东出口-中环线)、全长 2813.24 米。 两条路都是城市主干道,建设标准为Ⅰ标准的沥青路面,沿线排涝标准为 20 年一遇。 配套建设雨水管网总长度 12 千米、污水管网 12 千米、供水管网 5.7 千米、供电管网预 埋套管 7.7 千米、电讯管网预埋套管 5.7 千米。本项目工程估算总投资为 25000 万元, 环境保护投资初步估算为 1117.1 万元,环保投资占工程投资 4.5%。 12.1.2 项目建设意义 本建设项目实施后,可以改善龙子湖、鲍家沟水质,最终改善淮河水质状况;同时, 完善了蚌埠市龙子湖的基础设施条件,可有效缓解现有交通压力,减轻交通负荷,解决 交通拥阻问题,可以彻底改变交通混乱、拥挤的状况;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高人 民生活质量提供良好、优越、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环境。同时通过城市路网的建设,将会 大大促进该区域的城市空间拓展和土地开发利用,改善区域内居民的出行条件和生活水 平。 12.1.3 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质量 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位的 SO2、NO2 的小时浓度和日均浓度监测值以及 TSP 日均浓度监测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要求,但李楼 乡和韩葛村的 PM10 日均浓度监测值均出现超标现象;根据现状调查,李楼乡和韩葛村 的 PM10 日均浓度监测值超标主要是由于村庄道路多为沙土路,且村庄附近有施工现场、 其车辆运输造成周边道路扬尘以及建筑施工造成的扬尘对村庄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 为严重。 (2)声环境质量 新建道路沿线村庄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都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相应标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34 页 准的要求,村庄居民生活较安静;现有东海大道对山王村的影响较小。 (3)地表水环境 在龙子湖各监测断面中,pH、DO、COD、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的监测值均未出现 (GB3096-2002)中Ⅲ 超标现象,说明龙子湖水体水质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类标准的要求;在淮河各例行监测断面中,淮干新铁桥下及淮干沫河口两个监测断面的 氨氮监测值超标,其余断面的各监测因子的监测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2)中Ⅲ类标准的要求。 12.1.4 施工期环境影响 在本项目施工期,地下各种管线设施的拆迁、工程占用城市绿地、占用郊区农田、 施工扬尘、施工噪声等都会给城市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空气质量和环境噪声带 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评价制定了较为全面的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只要严格管理, 采取各种相应的预防和缓解措施,可将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施工期影响为 暂时性影响,大部分环境要素在施工期结束后能够恢复到现状水平。 12.1.5 营运期环境影响 (1)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建成后,蚌埠市龙子湖区路网通行能力得到加强,美化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城 市功能,利于城市居民的居住、出行,节省出行时间;沿线土地的价值将迅速提升,使 土地的市场价值得到真正体现;带动城市相关组团的工业、房地产开发、商业、服务业、 科技信息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对投资环境的改善、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将起到 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本项目是个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一体 的利民工程。 (2)大气环境影响 根据预测分析,2014年和2021年李楼路、凤安东路污染物下风向浓度自20m至200m 逐渐降低,静风时距离红线边界40m内的影响大于常年平均风速时的影响,距离红线40m 范围外常年平均风速时的影响大于静风时的影响。各路段汽车排放的尾气经预测NOx、 CO下风向浓度能够全部达标,且2020年较2030年影响轻,各路段处5~200m处的环境保 护目标影响浓度均能满足标准要求。 (3)声环境影响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35 页 本项目实施后,2014年昼间敏感点均能达到相应标准;夜间除黄巷村外,其余敏感 点都超标,超标范围为3.14~5.08dB(A),2021年昼间除黄巷村,其余敏感点均超标,超 标范围1.01~2.31dB(A);夜间所有敏感点都超标,超标范围昼间0.94~7.83 dB(A)。 拟建道路实施后在路两侧红线30m范围内基本能达到70 dB(A)、55 dB(A)的标准要 求。项目建成后,噪声2021年比2014年影响程度加大。 对该项目沿线的声环境敏感目标,拟采取安装通风隔声窗的降噪措施;在采取上述 措施后,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室内环境噪声可以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12.1.6“三同时”验收 本项目“三同时”验收一览表见表 12-1-1。 12.1.7 拆迁安置影响 本工程拆迁涉及居民较多,共涉及273户、1094人、房屋面积24601m2。拆迁过程中 确保拆迁安置居民能够得到他们全部损失的补偿,合理安置与良好恢复使他们能分享项 目的效益,并对他们暂时性的困难给予补助,使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标准及企业的生 产、获利能力能得到提高或至少使其真正恢复到搬迁前或项目开始前的较高水平。 12.1.8 公众参与 本项目公众参与调查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采取网站公示的方式进行公众参 与调查;第二阶段主要采取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公众参与调查统计;第三阶 段主要为龙子湖区李楼路、凤安东路道路及管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补充公 告。 通过公众参与调查统计,当地公众对本项目的建设具有充分认识,大多数公众认为 该项目的建设将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也表现出了极大 的关注。通过公众参与调查,公众对项目比较支持,支持率为 98%,2%的公众表示无 所谓,没有公众表示反对。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36 页 表 12-1-1 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一览表 实 施 类别 验收内容 时 间 (1)施工前政府部门应以宣传形式通知附近居民、机关、企业等团体,使他们有所 准备,安排好出行计划; (2)为使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施工期间城市道路交通车辆走形 路线应进行同以分流规划,以防造成交通堵塞;必要时与交通管理部门配合,保 交 证城市交通的畅通与正常运行。 通 (3)施工方应在施工路段设置“前方施工、减慢车速”“前方施工、绕道行使”的警示 环 牌, 通行车辆较大的路段必要时,应在施工路段设专人负责指挥来往车辆的通行; 境 (4)为方便夜间过往车辆,减少事故发生概率,应在施工路段设置警示照明灯,用 以引导车辆通行; (5)桥梁的施工应加强管理,尤其是构筑物的施工管理,施工应与相关部门协调, 安排好施工时间和车辆的通行时间,并在桥墩等构筑物设显著警示灯,提醒过往 社 车辆注意安全。 会 (1)施工前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工程涉及的内容如:道路、供电、通信等进行 环 详细调查和了解,提前协同有关部门确定改移、拆迁方案,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工 境 作,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状态。 (2)施工时噪声较大设备应尽量避开休息时间施工,尤其在夜间10:00至第二天6: 居 00期间不可施工作业;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人、物、材料等,并有专人指 民 挥施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工,尽量缩短施工噪声对民众的影响。 生 (3)施工设备尽量采用先进低噪声设备,应废弃已破损严重的设备,对于用于敏感 活 点附近的施工设备,应保证做到定期保养、维护,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 环 (4)施工期间居民附近出行道路车辆通行密度加大,应设警示照明灯及警示牌,字 境 迹要醒目,内容明确,以便引起司机注意。 (5)施工期间用电和用水量均较大,施工单位应提前与有关部门联系,做好临时管 线的接引准备工作;对局部容量不足地段,应事先进行水电管线的改造,防止发 施 生临时停水、停电,影响沿线居民及工矿、企事业单位的正常供电供水。 施 工 (1)路段中间及旁侧的花草树木需做好移栽保护工作,不必全部破坏重新种植,而 工 监 是暂移种,按设计补植为好。施工过程应注意保护相邻地带的树木绿地等植被。 期 理 (2)施工期道路建设尽量在红线范围进行,堆土、堆料不要侵入附近的田地。 期 (3)施工期,拆迁等形成一片“废墟”状,要有次序地分片动工,避免沿线景观凌 生态环 乱,有阻景观,还可设档防板(木、玻璃、铁皮等)作围障,减少景观污染。 境 (4)做好挖填土方的合理调配工作,避免在降雨期间挖填土方,以防雨水冲刷造成 水土流失、污染水体、堵塞排水管道。 (5)在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省占用土地,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工程 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撤出占用场地,恢复原有道路及绿化。 (6)合理安排工期,避开雨季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小水土流失。 ①严禁高噪音、高振动的设备在中午或夜间休息时间作业,施工单位应选用低噪 音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设备。 ②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一般情况下,白天噪声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较小,夜间 噪声则会影响人们的休息。因此应注意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居民夜间休息 时间内施工。 ③合理安排好施工场所,高噪声作业区应远离声敏感点,对个别影响较严重的施 环境噪 工场地,需采取临时的隔音围护结构,也可考虑在靠近敏感点的一侧建临时工房 声 以代替隔声墙的作用,土方工程应尽量安排多台设备同时作业,缩短影响时间。 将施工现场的固定振动源相对集中,以减少振动干扰的范围。在声敏感点周边施 工前,应采取临时声屏障等降噪措施。 ④施工运输车辆进出场地安排在远离住宅区一侧。 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若采取降噪措施后仍达不 到规定限值,施工单位应向受此影响的组织或个人致歉并给予赔偿。 (1)施工现场地坪必须进行硬化处理,有条件的采取砼地坪。 大气环 (2)开挖、钻孔和拆迁过程中,洒水使作业保持一定的湿度;对施工场地内松散、 境 干涸的表土,也应经常洒水防治粉尘;回填土方时,在表层土质干燥时应适当洒 水,防止粉尘飞扬;禁止大风天气施工,并合理确定施工场所。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37 页 (3)加强回填土方堆放场的管理,要制定土方表面压实、定期喷水、覆盖等措施; 不需要的泥土,建筑材料弃渣应及时运走,不宜长时间堆积。 (4)施工期间应采取全密闭施工方式防治粉尘污染。运土卡车及建筑材料运输车应 按规定加盖苫布、蓬盖或其它防止洒落措施,装载不宜过满,保证运输过程中不 散落;并规划好运输车辆的运行路线与时间,尽量避免在繁华区、交通集中区和 居民住宅等敏感区行驶; 对环境要求高的路段,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夜间运输, 以减少粉尘对环境的影响。对运输过程中洒落在路面上的泥土要及时清扫,以减 少运行过程中的扬尘。 (5)拆迁、道路施工现场采用彩钢板围护。 (1)施工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与油类,如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水道将影响水质,排 入土壤则将污染土壤,因此施工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水道或排入市政管网,施工废 水经沉淀后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或排入防渗池集中存放,进行自然蒸发,生活污 水经沉淀池或化粪池预处理后排入城市下水管网或排入防渗池集中存放,进行自 然蒸发施工期生活污水严禁不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 水环境 (2)本项目的建设施工单位还要对泥浆水进行过滤沉淀简单处理,禁止直接排放, 建设单位要加强管理,做到文明施工。 (3)对于生活垃圾、施工垃圾、维修垃圾,由于进入水体会造成污染,所以均要求 组织回收、分类、贮藏和处理,其中可利用的物料,应重点利用或提交收购,如 多数的纸质、木质、金属性和玻璃质的垃圾可供收购站再利用,对不能利用的, 应交由环卫部门妥善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填埋、堆存等。 (1)施工单位必须按规定办理好余泥渣土排放的手续,获得批准后方可在指定的受 纳地点弃土。 (2)施工车辆的物料运输应避开敏感点的交通高峰期。运输必须限制在规定时段内 进行,按指定路段行驶。车辆运输散体物和废弃物时,运输车辆必须做到装载适 固废 量,加盖遮布,出工地前做好外部清洗,沿途不漏泥土、不飞扬。 (3)对有扬尘的废物,采用围隔的堆放方法处置;对砖瓦等块状和颗粒废物,可采 用一般堆存的方法处理,但一定要将其最终运送到指定的固废倾倒场。 (4)实施全封闭型施工,尽可能使施工期间的污染和影响控制在施工场地范围内, 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 环境监 提交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 理 生活污水经化粪池进行预处理后,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各污染物达《污水综 废水 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 4 中三级标准后集中收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申 运 噪声 对于处于市郊的以低矮建筑为主的敏感点如农村居民点采取安装通风隔声窗。 请 营 验 固体废 期 分类收集、分类存放。 收 物 前 绿化 人行道、中央隔离带进行绿化 AIES 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检索号:052-EIAS-2012 第 138 页 12.1.9 环境管理和监理 为确保本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必须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对工程进 行规范、科学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严格执行施工期监理方案,并提交施工期环境监 理报告,落实各项环保治理措施,做好有关人员的环保培训。 12.1.10 综合结论 本建设项目实施后,可以改善龙子湖、鲍家沟水质,最终改善淮河水质状况;同时, 完善了蚌埠市龙子湖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可有效缓解现有交通压力,减轻交通负荷,解 决交通拥阻问题,可以彻底改变交通混乱、拥挤的状况;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提供良好、优越、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环境。同时通过城市路网的建设,将 会大大促进该区域的城市空间拓展和土地开发利用,改善区域内居民的出行条件和生活 水平。本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在采取有效污染治理措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从环境角保护度来看,本项目的建设是合理可行的。 12.2 建议 (1)加强环境管理,对环境监测计划,尤其是施工期的环境管理方案要认真组织落实, 及时了解周围居民对项目的要求,制定对策。 (2)认真落实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本报告中提出的有关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 特别是对声环境敏感点的噪声防护措施。 (3)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与管理应由城市建设单位负责实施,并由市环保局监督检 查; (4)营运期对环境敏感点及事故多发地段应设立醒目的提示板或警告牌,并公布事故 急救电话。若发生交通事故,必须及时就近向交通部门报告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减小危害。